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作者:钟绍春,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软件学院摘要:本文围绕着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支撑软件及教学资源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在分析人类学习模式、教与学的过程以及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所存在困难的基础上,对信息化环境下面向教学关键环节,能够用于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存在困难的教学支撑软件以及合适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教学支撑软件及资源设计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状况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伴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和有效的应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信息技术在欧洲和美国的教育中已经成为变革的推动力,在过去十年中尤为如此。目前,美国所有的中小学学校均与Internet相连。我国有20%以上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能够与Internet网络互连,且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为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不断应用,它已经由单纯的技术发展成为一种文化[4]。“信息技术文化”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信息搜集、整理加工、分析、使用及发布的能力及修养上。这种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规律和方法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能够掌握这些规律和方法完成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使用和发布的能力称之为信息技术能力。因此,从80年代开始各国纷纷在中小学开设独立信息技术课,实现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在尝试着将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学科教学的一种工具使用。此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上的应用便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实现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成为热点,即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7]。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旨在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及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如1998年,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的“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咨询报告就提出了首先中小学各个学科中要积极运用信息设备进行教学;与此同时,要求在小学阶段的“综合学习”课上要适当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手段,在初中阶段则要把现行的“信息基础”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在高中阶段则开设必修的“信息”课[6]。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2000年教育部下发教基[2000]34号《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的通知》文件提出:“……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网络联通,使每一名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2001年国发[2001]2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为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育软件。…开发、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然而,我国目前多数中小学校硬件投入大,使用的少;教学内容往往只限于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教学应用较少;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内容较多,服务于常规教学内容偏少;教学资源多是对教材的媒体化,以讲授环节为主;缺乏按照新课程标准,充分虑多学科、多层次、多学段、多种教育技术整合的资源;缺乏满足不同对象、地域、环节、层次、角色需要的教学资源和支撑软件;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源配送体系,尤其是县镇以下中小学校获得教学资源的途径;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缺乏系统的应用保障体系。前几年,克林顿政府顾问、华人学者田长霖访问清华大学,当时清华大学校长向他咨询:清华大学有如此之多的学科,怎样能很快赶上国际水平呢,田教授回答,哪个学科的研究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紧密的与互联网相结合,哪个学科就能与世界同行。可见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科研是多么的重要。中小学校实现信息化的关键是必要的资源及支撑软件。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由于中小学只有课程标准,没有固定的教材,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时,都是由中小学教师来组织相关的教学资源。市场上大量销售的软件多数是学生就某一个具体问题学习或训练的软件,尤其是以游戏形式的软件居多。可共用的往往是公共素材。由于这些国家的教师素质高,学生基础好,因此,个性化教学开展得非常好。各种教学支撑软件居于领先水平。但是,由于文化差异、课程标准的差异、教材的差异,导致绝大多数国外教学软件不能直接应用到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8]。我们国家由于从事这方面研究与开发的单位/学校自身经济、人员、硬件、合作单位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对于整个中小学(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从不同教学阶段/步骤,不同用途,不同角色,不同层次,不同使用环境,进行系统研究需求,系统开发,系统应用。因此,所建设基本的资源及软件往往都是局部的研究。很多中小学校几乎是全员制作课件。但目前各单位所研究的资源及软件主要集中在课堂讲授和学生考试练习方面,缺乏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测评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