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名词解释2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2世界近代史延债声明:30年代初美国为缓解经济危机而颁布的、解决一战欧洲国家战债的外交宣言。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加重了世界各国经济与财政困难,美国为了使其在一战其间向欧洲国家的贷款能顺利回笼,在欧洲国家的要求下,于931年6月20日,由美国总统胡佛发布《债款延付宣言》,提出延迟欧洲国家偿付债务、赔款和救济款的时间一年。但是该项政策只是短期内缓解了欧洲国家赔付战债的压力,并没有阻止欧洲各国财政状况的恶化,也没有解决战债与赔款问题。田中奏折:20年代日本右翼政府武装侵略中国以及南亚而确定的政治方针。1927年日本出现金融危机,一战后相对稳定时期结束,日本右翼政府与垄断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策划了侵略中国的《对华政策纲要》,并将会议决策上报天皇,即《田中奏折》。奏折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一侵略公式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华战争以及对外侵略的指导思想。史汀生主义:美国面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为维护门户开放政策而提出的远东政策。面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的既成事实,美国国务卿史汀生于1932年1月7日向中国及日本政府发出外交照会,提出美国不承认日本对中国东三省任何事实上的军事占领,不承认任何中日两国政府缔结有损美国在华利益的协定。但在补充说明中,美国同时提出它无意与日本争夺在满洲的权益,只要协定不损害美国利益,它就不加干涉。史汀生主义只是美国向世界表达了其维护和平的意愿,但却缺乏制止侵略的决心与行动,它只是在道义上划清了与侵略者的界限,但是却默认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李顿调查团:国联为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而派出的调查小组。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向国联提出申述,要求其解决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军事侵略。1932年1月,国联成立以英国人李顿为首的国联调查团,赴中国调查。10月初,国联发表调查团报告书。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承认中国对东北的主权,驳斥了日本的伪满洲国论调确认日本对东北的占领违反了《九国公约》与《国联盟约》。但是报告书又提出在东北实施高度自治,日本在东北具有特殊权益。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反映了英法列强与日本既勾结又矛盾的关系,它无助于解决中国被侵略的事实。1933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退出国联。睦邻政策:30年代美国罗斯福政府对拉丁美洲推行新外交政策。1933年3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对拉美推行“睦邻政策”,代替过去的炮舰政策与金元外交。12月在第四次返美会议上,通过了《美洲国家间关于国家权利和义务的公约》,美国公开提出不干涉拉美国家内政,以互惠计划改善与拉美国家贸易关系。睦邻政策的实施,极大大稳固了拉丁美洲的政治与经济形势,阻止了法西斯向拉美国家的染指,客观上有利于拉美政治、经济的发展。中立法:1935---1941年美国对待欧洲国际冲突的外交政策。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前夕,为避免冲突,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中立法》,禁止向交战国输出武器弹药对乘坐交战国船只的美国人不予保护。1936年,西班牙内战中,美国国会修改法案,禁止向交战国贷款。1937年国会再度修改法案,即永久中立法。规定交战国购买美国商品须现购自运。1939年11月,国会再度修改法案,废除军火禁运条款。1941年《中立法》为《租借法》所代替。前三次中立法案是美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第四次中立法有助于英法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事业。孤立主义:美国在30年代国际关系中长期奉行的一种外交方针。一战后,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愿望落空,开始退回国内事务。30年代随着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侵略甚嚣尘上,对世界和平威胁日近,美国为确保自身利益,在外交政策中不愿卷入欧洲事务,对国际冲突保持冷漠态度,主张美国在未来世界战争中保持中立。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对法西斯侵略的纵容与绥靖,后随着二战的到来而消亡。有田-克莱琪协定:又称《英日初步协定》。即二战前夕英国就中国华北地区行政权力而与日本订立的条约。1939年7月,日本外相有田八郎和英国驻日公使克莱琪订立关于日本在中国华北地区权利的协定。该协定规定,英国承认日军有权在中国日本占领区消灭任何敌对行动,英国官员以及侨民不得阻碍日军的上述行动。有田-克莱琪协定是英国以牺牲中国主权和利益为代价而对日本侵略行为的一种绥靖,通过与日本的勾结,维护英国在华的有限利益。《名词解释2世界近代史》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斯特雷萨阵线:英法意大利为制约德国违反《凡尔赛条约》关于限制军备规定而成立的国际组织。1935年4月,为了对付德国扩充军备而给欧洲带来的紧张局势,英法意三国在意大利斯特雷萨召开会议,成立了反对德国破坏《凡尔赛条约》规定的国际组织,但该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