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唯一的听众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体会老教授真诚无私帮助他人的慈祥可敬的高贵品质和“我”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之情,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2、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单靠鼓励和自信是还不够的,还需要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3、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我”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仲心理和行动的变化既其原因,体会老教授的真诚无私的高贵品质和“我”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之情。教学难点:领悟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刻苦精神和关爱品质,使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学会关爱。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问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否一开始就能做得很好,在做得不好的时候身边的人会怎么说;问是否有同学会拉小提琴,在学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在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学习经历之后,引入新课内容中的作者“我”,他也是非常喜欢小提琴,但是一开始却拉得非常不好听,并且被认为在这方面是白痴。这样的话对作者无疑是很大的打击,面对这样的挫折,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爱好,而是坚持练习。而在他练习的时候,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个人是谁呢?她又是怎样影响了作者的呢?(通过提问引起大家对作者的经历的好奇与兴趣,引入新课题。)二、整体感知,初步研读课文1、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睹为快吧。大家打开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自由读读课文,大家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大声朗读或者默读都行。2、朗读大比拼,点名让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谁可以说说,课文到底说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在作者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说说从开始到最后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是什么原因让他发生变化了的呢?谁可以给大家简单复述一下?4、好书不厌百回读,现在让我们再来一起默读一下课文,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把你觉得有所感悟的句子划出来。5、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那谁想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呢?想说的就站起来说。(让同学们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自己从句子里得到的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句子的含义。)如:“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从这里我们知道了作者“我”在家里练琴的时候收到了沉重的打击,让“我”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这是后来“我”到树林练琴的原因。同时父亲和妹妹的做法也与下文老人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赞美了老人对“我”的爱护与帮助。)“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这句话写出了“我”对小提琴的爱好,练琴在“我”看来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这句话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庄重地架好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这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拉出好听的琴声,可偏偏琴技不争气,那声音“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不希望有人听见自己在拉琴,却偏偏被老人发现了。文中的两个“一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说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我”的善良,为打扰了老人的安静而感到歉意。)6、找出文中老人的语言,理解老人说话的用意。a、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老人在听了“我”糟糕的琴声看到“我”想离开的时候说了这句话。“是我打扰了你吗”是告诉“我”,“我”的琴声没有打扰她,她这样说是为了让“我”不要懊恼、灰心,让“我”能继续安心练琴。从这个句子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尊重他人,真诚无私,循循善诱,爱护怜惜音乐爱好者的形象。)b、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为什么要这样说?我听了这样的话,心理有什么变化吗?)(老人给“我”肯定,她故意装聋是为了鼓励“我”,让“我”无所顾忌没有负担,鼓足勇气大胆练习,鼓励“我”继续练下去。)c、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我”听了老人的话之后)(老人如诗一般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增添了几份信心。老人不仅仅是在感受音乐,同时感受着刻苦练习的精神,她主动要做“我”的听众,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