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系列介绍之9——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诺贝尔物理学奖系列介绍之9——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doc

诺贝尔物理学奖系列介绍之9——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诺贝尔物理学奖系列介绍之9――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华人获诺贝尔物理奖者档案库之(5)INCLUDEPICTURE"http://phys.cersp.com/JCJF/UploadFiles_1496/200611/20061108193540109.jpg"\*MERGEFORMATINET崔琦(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崔琦,一九三九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续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目前他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在美国,据新华社引述崔琦教授来自中国的学生李济群等人介绍,崔琦为人随和,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思维敏锐,在师生中威望很高。崔琦的妻子是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瑞典皇家科学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十三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新闻公报说,斯托尔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做出一些重大发现。公报强调说,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崔琦和斯托尔默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比如阻力消失、出现几分之一电子电荷的奇特现象等。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电子量子流体现象的发现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四月,崔琦因此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崔琦在互联网自己开设的网址上称,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第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得主――崔琦作者:不详来源:中国侨网(2001-04-28)在199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又有一名华裔科学家获此殊荣,他就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的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崔琦。许多人说,崔琦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腆腼甚至羞涩。其实皆是因为他有一颗非凡的平常心。获知喜讯的当天,他仍旧按事先预约,前往医院检查身体,没有向任何人声张,甚至没有给在西岸探望小女儿的妻子琳达,和正在哈佛读艺术系的大女儿艾琳打电话,与她们分享快乐。当普林斯顿校方为此召开记者会时,公关人员找了好久,才把他几乎是“逼上了讲台”。此时他一副实验室打扮,面对“汹涌的记者”,只是好脾气地点头微笑,半个小时的记者会上,崔琦的发言不超过3分钟,在简短的发言中,他的致辞不无幽默,“蒙幸运之神的眷顾,我才得以进行所谓研究工作,实际上基本就是做一些好玩、有趣及挑战性的事,而且还有钱拿。”崔琦,1939年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的一个乡村。由于贫困,乡中连一间校舍也没有,崔琦只有接受私塾中的四书、五经教育。不久,他便随大姐来到香港直接进入六年级学习。在香港,他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语言关,一是学说广东话,二是学好英文。后来,他进入培正中学就读,这使他的英文进步很快,因为这是一所双语并用的学校,课本用中文,授课用英语或是名词中英对照,这种教学方式使崔琦受益匪浅。他后来回忆认为:华人研读科学应该中英文交错使用,才可兼容并蓄,收到真正学习之效。他说,只懂得中文会令科学家无法追读最新的科研报告,而完全放弃中文却是舍本逐末。1958年,19岁的崔琦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奥古斯塔纳学院学习,那时全校只有他一名华裔学生。由于青少年的崔琦在从河南辗转到香港,又从香港到美国的历程中,克服了种种挫折和困难,培养了他坚韧的性格,他勤奋学习,努力向上,以优异的成绩从学院毕业。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来到芝加哥大学师从史达克教授,在这里,史达克教授风趣的物理教学、及物理学广博的奥妙,使崔琦对物理学产生了特别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