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本我:无意识部分力比多(libido)本我与力比多的关系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除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本我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人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随着年龄的递增,儿童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地发展出来。自我:意识部分超我:良心、自我理想弗洛伊德指出,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也会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在人身上发展着,逐步地按照文化教育、宗教要求和道德标准而采取行动。超我与本我是有其对立的一面的。(二)心理发展的五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3.前生殖器期(3-6岁)3.前生殖器期(3-6岁)4.潜伏期(6-11岁)5.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儿童期与社会》艾里克森艾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二)人格的发展阶段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20~24岁)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25~65岁)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65~死亡)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理论贡献(三)艾里克森的理论对教学的作用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关键期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前运算阶段(2~7岁)(二)前运算阶段(2~7岁)(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三)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三)关于最近发展区(三)关于最近发展区(三)关于最近发展区(四)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思考题本我与力比多的关系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20~24岁)(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