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课堂实录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doc

课堂实录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从《商鞅变法》的课堂实录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萍乡中学张欢欢摘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在江西省已经推进近两年时间了,我们全体教研组通过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精神,确定了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基本思路,即运用历史材料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近两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进一步掌握了分析和运用有效历史材料来提高课堂实效的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活动的主导,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定位,让教师成为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知识引导者。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历史材料、课堂实效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而对于教学过程则要求和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在江西省的推进已经近两年时间了。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成功和喜悦,又有许多问题和困惑。新课程实施之初,我们全体教研组通过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精神,确定了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基本思路,即运用历史材料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将它作为省级课题申报并通过。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掌握分析和运用有效历史材料来提高课堂实效的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活动的主导,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定位,让教师成为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知识引导者,在教给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通过选修一《商鞅变法》这堂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们的对新课程实施的粗浅看法。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分为三课,分别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等三个角度全面地介绍了商鞅变法。这一事件人物主角单一且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有详细的记载,本节课重点讲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根据高二文科学生的特点,本课采用材料和问题式的思路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既要结合学生的经验,也要注意把握知识的重点及难点。另外,在运用材料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教学不要完全脱离教材,而应尽可能地利用教材,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避免死记硬背。新课过程:师:导入——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课最后两个自然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商鞅辗转来到秦国,辅佐雄心勃勃的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一,并思考:为什么秦孝公对商鞅所讲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但他还是屡次接见了商鞅?(材料一: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後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跶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