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微.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6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微.doc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微.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微王丽(贵州省盘县柏果中学)针对初中化学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制取,现我就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谈一下我的肤浅认识及做法,和大家商榷。一:氧气的制取在实验室里,常釆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H2O2),加热氯酸钾(KClO3)或加热高锰酸钾(KMnO4)的方法制取氧气。在用过氧化氢或氯酸钾制取时,通常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MnO2)作催化剂。MnO2实验原理:2KClO3=============2KCl+3O2↑实验的仪器、药品:硬质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集气瓶、铁架台、胶塞、玻璃导管、氯酸钾、二氧化锰实验步骤:装置如图1图1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一般按3:1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后平铺在试管底部,用带有玻璃导管的胶塞塞紧管中,给试管加热。(如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氧气,则应在试管口加上一小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阻塞导管)给试管加热后,很快就可以看到水槽内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当气泡连续地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即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如果用过氧化氢(H2O2)来制氧气,又将如何制取呢?MnO2实验原理:H2O2=======H2O+O2↑实验的仪器和药品:铁架台、分液漏斗、锥形瓶、导管、胶塞、过氧化氢、二氧化锰实验步骤:装置如图2图2在分液漏斗中注入15%的过氧化氢溶液,在锥形瓶中放入少量二氧化锰,旋开分液漏斗旋塞,过氧化氢滴入锥形瓶中与二氧化锰反应,可立即制得氧气。过氧化氢滴加速率可根据氧气的用量控制,十分方便。也可以将分液漏斗换成长颈漏斗或注射器。在上述两个反应中都用到二氧化锰,它所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即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却在化学反应中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二:二氧化碳的制取二氧化碳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种气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稀盐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或其它碳酸盐反应。实验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实验仪器、药品:锥形瓶、长颈漏斗、集气瓶、导管、胶塞、大理石(或石灰石)、盐酸实验步骤:装置如图3图3在锥形瓶里放入一些小块的大理石(或石灰石),从长颈漏斗注入稀盐酸,用向上排气法收集。从实验可以看到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很剧烈,产生大量气泡,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里,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是二氧化碳。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中,锥形瓶也可用平底烧瓶、广口瓶、大试管、具支试管等替代。长颈漏斗的下端必须手插入加入的盐酸中,否则产生的气体会从漏斗口逸出。如果没用长颈漏斗也可用分漏斗替代,但不能用普通漏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是采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得,而不用稀硫酸与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得,这是因为稀硫酸与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生成不易溶解于水中的硫酸钙,这些硫酸钙像薄膜一样覆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阻断了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硫酸的接触,因而反应较难进行。该反应也不能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原因是反应太快,不宜收集二氧化碳。如果没有稀盐酸而要用稀硫酸来制取的话,则可将大理石(或石灰石)砸碎在研钵中研成细粉,增大与稀硫酸的接触面积,用这种方法可制得二氧化碳。三:氢气的制取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是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师演示实验,在实验室里常用锌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实验原理:Zn+H2SO4=======ZnSO4+H2↑实验仪器、药品:玻璃试管、铁架台、水槽、导管、水、锌粒、硫酸实验步骤:装置如图4图4在试管里放几粒锌粒,加5ml稀硫酸,用带孔胶塞塞住试管口,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在实验室制取氢气可以用较活泼的金属如锌、铁、镁和稀硫酸或稀盐酸来制,但因为镁单质价格较贵,而且反应速率过快不便操作,铁(Fe)和酸作用反应速率较慢且所制得的氢气中常含有气态硫化物(如硫化物等)。用锌(Zn)跟酸反应来制取氢气,除了置换氢气的速率适当以外,反应产生的锌盐溶解度也较大,一般在容器中不会有晶体析出。用盐酸来制取氢气,则住住有氯化氢气体挥发出来混入氢气中,使制得的氢气不纯。由于氢气比空气轻,在水中的溶解度低,因此收集氢气可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但用排空气法难以判断氢气是否已经收集满,且气流较小时收得的氢气常不够纯净。故无特别要求时,一般以排水法收集较好。对气体的制取有很多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究,不断总结。(作者电话:13984642098;信箱:792693206@qq.com)(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1年6期,HYPERLINK"http://www.zgjykx.com/"http://www.zgjyk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