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LICC模式.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课堂观察LICC模式.doc

课堂观察LICC模式.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1)准备;(2)倾听;(3)互动;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L)(4)自主;(5)达成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教师教学(1)环节;(2)呈示;(3)对话;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I)(4)指导;(5)机智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课程性质(1)目标;(2)内容;(3)实施;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C)(4)评价;(5)资源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堂文化(1)思考;(2)民主;(3)创新;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C)(4)关爱;(5)特质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观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相继开发了观察量表。W也以授课班级的座位表为基础设计了观察量表,其观察记录如下:记录说明:1.回答行为: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2.回答正误:回答正确与错误用“√”与“×”表示。3.问题难度:Ⅰ为了解水平的问题,Ⅱ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4.问题编码:1―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5.理答行为: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追”为追问,评”为学生互评。“T“T“S6.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1)准备;(2)倾听;(3)互动;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L)(4)自主;(5)达成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1教师教学(1)环节;(2)呈示;(3)对话;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I)(4)指导;(5)机智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课程性质(1)目标;(2)内容;(3)实施;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C)(4)评价;(5)资源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堂文化(1)思考;(2)民主;(3)创新;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C)(4)关爱;(5)特质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观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相继开发了观察量表。W也以授课班级的座位表为基础设计了观察量表,其观察记录如下:记录说明:1.回答行为: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2.回答正误:回答正确与错误用“√”与“×”表示。3.问题难度:Ⅰ为了解水平的问题,Ⅱ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4.问题编码:1―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5.理答行为: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追”为追问,评”为学生互评。“T“T“S6.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1)准备;(2)倾听;(3)互动;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L)(4)自主;(5)达成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2教师教学(1)环节;(2)呈示;(3)对话;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I)(4)指导;(5)机智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课程性质(1)目标;(2)内容;(3)实施;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C)(4)评价;(5)资源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堂文化(1)思考;(2)民主;(3)创新;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C)(4)关爱;(5)特质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观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相继开发了观察量表。W也以授课班级的座位表为基础设计了观察量表,其观察记录如下:记录说明:1.回答行为: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2.回答正误:回答正确与错误用“√”与“×”表示。3.问题难度:Ⅰ为了解水平的问题,Ⅱ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4.问题编码:1―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5.理答行为: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追”为追问,评”为学生互评。“T“T“S6.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1)准备;(2)倾听;(3)互动;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L)(4)自主;(5)达成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3教师教学(1)环节;(2)呈示;(3)对话;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I)(4)指导;(5)机智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课程性质(1)目标;(2)内容;(3)实施;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C)(4)评价;(5)资源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堂文化(1)思考;(2)民主;(3)创新;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C)(4)关爱;(5)特质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观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