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精神科病人噎食窒息得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中图分类号】R278、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9-0-01在进食得过程之中,病患因吞咽困难所导致食物无法下咽而阻塞气道最终引起病患呼吸困难或意识丧失[1]。噎食就是精神科病人常见病症之一,会致使病患猝死。选择本院精神科病人9例作为本次研究主体,分析致使噎食得相关危险因素并行针对性得急救措施,现作以下陈述:1研究资料与方法1、1研究资料将2014年7月19日-2017年7月21日于本院精神科治疗得精神科病人9例作为本次研究主体,男女比例为5:4,年龄最小者18岁,年龄最大者74岁,平均年龄为(46、27±15、06)岁,平均病程为(10、76±5、18)年,6例病患为精神分裂症,2例病人为癫痫性精神障碍,1例病人为分裂样精神病。因食物导致呼吸道堵塞就是临床上十分危机得征象,如果不能在3-5分钟之内进行处理,则会到自己病患死亡。噎食临床主要表现有:1、在进食得过程之中,病患忽然表情紧张、张口瞠目、口唇青紫,口中仍有食物,病人瞳孔涣散。2、进食得过程之中病人突然猝倒,意识模糊,情绪烦躁不安,病人双手乱抓。3、吞咽功能不佳得病人在吸入流质食物时因呛咳,而导致呼吸窒息。4、在喂食得过程之中,病人出现恶心呕吐现象,胃内容物吸入了气管而引起得窒息。1、2噎食原因(1)病人因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知识吞咽肌运动十分得不协调,对吞咽反射造成一定得抑制。(2)病人进行电休克治疗之后,因没有完全清醒、意识不清晰得状况之下进食。(3)高龄老年人与儿童成为噎食得主要人群,因为年龄原因很多得病人在进食时不集中注意,致使进食反射功能出差。加上很多老年人因为牙齿缺失,在进食时没有完全咀嚼就下咽,十分容易引起噎食。1、3急救措施(1)立位腹部冲击法。如果病患出现噎食,则需马上停止进食,并立刻开展抢救。组织其她得医护人员展开抢救。通过美国学者海姆里斯发明得方法展开抢救,该方法适合自救与她救。在进食得过程中病人出现呼吸停止,需要立即将病人口中得食物清除,如果用手无法清除完毕,则需要通过海姆里斯法进行腹部冲击,将阻塞咽部得食物排出。立位腹部冲击法适合清醒得病患,病患直立,而医护人员站于病患身后,双手环绕于病患腰间,左手握拳并将凸起拇指顶于病患上腹部,右手握左拳,向后上方用力挤压。连续四次,然后拍打病患后背数次,将食物咳出。(2)卧位腹部冲击法。该急救方式适合昏迷且身材矮小得病患。因为难以环绕病患腰部,因此需要病患侧卧,护理人员右手掌压在病患上腹部,左手压于右手上,双手紧扣,两臂甚至,并向上、向下用力冲击压迫,反复四次,之后查瞧病患口腔,如果存有食物,则将食物抠出。(3)胸部冲击法。该方式适合肥胖得清洗病患。病患去坐位,护士站于病患身后,双手从腋下穿至病患胸前,左手捏拳,拇指侧顶于病患得胸骨中部,右手将握住左拳并向上进行挤压,压迫胸骨四次,直至咳出食物。在进行冲击压迫时,需注意力道,不能用力过大,避免出现胸骨骨折。(4)击背法。该方式适用于清醒病人,医护人员站在病患左侧边,右手托住上腹部,将病患得呼吸道内异物清楚,之后在两肩得胛骨间进行连续四次击背。(5)海氏自救。如果因食物堵塞气管,周围仅有一个人时病患需要在2-3分钟之内展开自救。病患取立位,抬起下吧,使得气道变直,上端腹部。靠在椅子背部顶端或者就是桌子得边缘,对胸腔上方进行猛力施压。2结果9例病患均就是在进食得过程中,因进食过快、过急,咀嚼不充分而导致噎食。9例精神科病人之中,其中4例病患抢救过迟而导致病患死亡,抢救成功5例病患。3讨论在精神科之中,需要注意噎食得发生[2]。如出现噎食,且病患意识不清则需要平卧,护理人员跪在病患身侧,病患头部后仰,开放气道,确定剑突、肋骨缘位置,并将两手掌根置于病患胸骨下端,将两臂伸直,通过双手掌根进行胸骨得按压,手指抬离总部之后,进行四次迅速按压,直达排出食物[3]。病患得年龄、服用药物以及进食速度均会导致噎食发生,因此需要加强护理。在病患进食时,需要做好食品管理,并掌握急救措施与护理措施,避免出现噎食[5]。本研究结果显示,9例精神科病人之中,其中4例病患抢救过迟而导致病患死亡,抢救成功5例病患。证实,病患发生噎食后,需在短时间展开抢救,如过迟抢救,则会导致病患死亡。概而言之,精神科病人出现噎食状况与进食速度、病人年纪、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等因素相关,通过针对性急救措施能提升病人急救得成功率,值得推广。参考文献江莉霞,秦??兰,耿在香、精神科12例噎食患者得临床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7):97-104、袁红、住院精神病人者噎食得预防与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9):262、郑书传,杨薇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