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渠道防渗工程项目可行性谋划书.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45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渠道防渗工程项目可行性谋划书.doc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渠道防渗工程项目可行性谋划书.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章综合说明1.1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省**县**乡2010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渠道防渗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省**县**乡项目区地理位置:**省**县**乡项目建设地点:**乡11**村和13**村项目建设性质:防渗改建**乡四支渠十一斗渠和新挖排渠及清淤干排。项目建设规模:防渗改建**乡四支渠十一斗渠1.0km及渠系建筑物1座,渠道设计流量0.20m3/s,控制灌溉面积0.3万亩。新挖排渠共计9.0km,其中新挖支排3.34km,新挖斗排5.66km,新建排渠涵洞共9座。清淤排渠1.0km,全部为干排(**排干)。本项目建成可改良3.28万亩(21.86km2)耕地。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确定工程等别是Ⅴ等小(2)型工程,渠系建筑工程级别为5级。**县**乡2010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渠道防渗工程规模表表1-1项目渠道名称长度(km)控制面积(km2)设计流量(m3/s)建筑物(座)防渗改建灌溉渠道四支渠十一斗渠1.02.00.201新挖排渠13**村西一支排(13**村32(2)至46(2)号地)1.075.640.14113**村西一支一斗排(13**村28(2)至46(2)号地)1.350.750.02213**村西一支二斗排(13**村28(1)至32(2)号地)1.350.810.02213**村东一支排(13**村20(3)至27(1)号地)2.274.220.11213**村东一支一斗排(13**村20至20(3)号地)1.501.110.03113**村东一支二斗排(13**村19至20(1)号地)1.460.840.021清淤排渠干排1.019.860.501.2建设任务**乡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壤盐渍化,场内潜水埋深最小可达0.8~1.5m,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对**乡的土壤改良是农业生产是否走上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项目的实施可减少渠道渗漏、加速土壤洗盐、脱盐和浅层地下水的碱水淡化;控制地下水位不致使土壤达到积盐的深度,在返盐季节田间地下水位埋深处于临界深度以下,不危害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使项目区逐步成为高产出的高效农业区。1.3建设目标通过该工程的建设,将有效的解决项目区灌溉问题,提高项目区0.3万亩耕地的灌溉保证率,并减少渠系渗漏损失,节约水量,提高作物产量。并且通过新挖排渠和清淤干排抑制地下水位上升,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危害等,使项目区现有的2.98万亩土地排水系统实现骨干排水系统配套,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环境逐步改善。最终通过防渗改建渠道和新挖排渠及清淤干排,可使项目区3.28万亩低产田逐步改造为稳产高产田,达到整治一片,成功一片的目的,同时为本项目区后期农业灾害治理起到示范、促进作用。1.4建设内容本项目防渗改建四支渠十一斗渠1.0km,设计流量Q=0.20m3/s,新增分水闸1座。清淤排渠1.0km,全部为干排。新挖排渠9.0km,其中新挖支排3.34km,新挖斗排5.66km。新建排渠涵洞9座。1.5投资及财政补助资金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静态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114.42万元,临时工程5.98万元,独立费用15.97万元,基本预备费13.64万元。本项目申请中央专项资金135.0万元,项目单位自筹15.0万元。1.6效益分析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灌区灌溉保证率,有效的抑制地下水位的上升,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可改良3.28万亩耕地,年增加净效益39万元,其中灌溉净效益为9.0万元,排水渠净效益为30万元。经分析内部收益率11.1%,经济效益费用比1.11,经济净现值30万元。各项指标均表明该工程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合理的。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兵的优势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的优势产业是棉花、番茄等经济作物。**县积极响应国家产业,大力发展棉花、番茄等优势经济作物。**县垦区属干旱地区,地处沙漠边缘,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荒漠绿洲,灌溉农业”,随着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建设成为村镇配套、农田成方、树木成林、道路成网、渠系配套的灌区。但随着灌区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变化,农业灌溉用水量的不断增长,出现水资源紧缺、挤占生态用水等情况,致使农作物受旱、生态用水得不到保证等现象。并且,由于使用传统的地面灌(大水漫灌),致使地下水水位不断上升,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促使环境日益恶化。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对灌溉渠道进行改造和加强田间排水,控制地下水位,是防止和改良土壤盐碱化的最基本措施。“有灌无排、盐随水来”,“有灌有排,盐去不来”。建立健全的工程系统,减少渠道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