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结合单位:河南省辉县市实验学校作者:侯江涛联系电话:13937325134电子邮箱:houjiangtao8899@sina.com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结合内容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在此影响下,我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目的,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努力改进数学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究。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信息素养数学是一门难学的课程,也是一门难教好的课程,它所以困难在于:(1)数学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自然科学常发生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情形,但数学不会如此。数学学习是数学发展史的缩影,是一个累进过程。这章与前章,这科与另一科,密切联系,前面的学习水平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2)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3)数学是人类活动、创造性的产物,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是数学方式的思维。认识是个人独特的构造结果,人的思维活动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每个教师有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特点,即教无定法,但教有定规,这个“规”,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要符合数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导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只有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真正地掌握数学。21世纪是科技化、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与素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呢?一、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信息技术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数学教学手段,在处理数学上的一些动态图像、抽象知识时,所谓的“动点”只能用黑板上的一个静态的“定点”来表示,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观,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难以形成空间想像能力。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学生对于1分钟=60秒的概念很模糊,于是我用CAI课件向学生演示分针走一小格,秒针刚好走一圈的动画,使抽象的时间概念清晰起来,学生清楚地看清分针、秒针的变化,轻松地理解1分=60秒的概念,并且通过“倒计时”理解了一秒、两秒到底有多长时间,一秒的时间里能干点什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迅速掌握知识架起了桥梁,并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珍惜时间的观念。二、利用信息技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亲自操作,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用自己的思维学习数学。如教学《轴对称》时,教师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转动的“合页”,这个合页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合页的一开一合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让学生在几何画板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就很自然地发现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检验出自己猜想的错误,经过独立思考分析错误的原因,不断产生错误,不断纠正错误,这个过程有时要反复多次,才能产生一个正确的结果。这个过程正是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有效地学习数学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可保证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