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审丑的可能性.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议审丑的可能性.doc

浅议审丑的可能性.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0·6浅议审丑的可能性文/刘东方“审丑”是现代美学研究范畴内备受热议的话题,“审丑”也成为了一种时下流行的大众文化现象。“丑”作为“美”的对立面,在日常生活中,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在传统的文艺作品中,“丑”也一直以美的附庸物及被批判和讨伐的角色存在。然而在现代艺术作品中,“丑”逐渐成为文艺创作中的主角,大有颠覆“美”的统治地位之势。一、“丑”的辨析什么是丑呢?似乎是一个简单的不需要回答的问题。然而将其纳入美学的范畴内,往往又叫人摸不着头脑。关于丑的定义,研究者们往往以美作为对照,形成一个描述性的定义。蒋孔阳先生在《说丑—美学新论之一》中这样阐释:“美向着高处走,不断地将人的本质力量提高和升华,以至超出了一般的感受和理解,在对象中形成一种不可企及的伟大和神圣的境界,这时就产生了崇高。美向着低处走,愈走愈低微卑贱,以至人的本质力量受到窒息和排斥,而非人的本质力量却以堂皇的外观闯进了我们审美的领域,这时,它在对象中显现出来的就不是美,而是丑。”[1]周来祥对此如是说:“美是和谐的,丑是不和谐、反和谐的。”[2]虽然对丑很难用一个准确的概念定义,但其如同美一样,而具有“非概念的普遍性”,美学研究者们多认为,如果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那么丑,就是那些对于这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压抑和迫害的东西。丑的定义之难,源于其内涵的丰富。可以说,美的外延有多大,丑就有多大。丑是一个十分具有立体感的“概念”,不同的视角,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丑。首先,从丑的形而上的本源性问题考虑,丑之所以至今复杂难辨,是因为古典美学中所秉持的“真”、“善”、“美”统一论对其产生的影响。“美”是一种感官判断,如同康德所讲的“纯审美”,涉及审美主体的无利害关系。这种美应该是形式美,不掺杂任何道德情感因素。而关于“善”的判断却也能衍生出一种“丑”的形式来。善的判断是一种道德判断,其具有美的属性和价值。柏拉图曾说过,道德是“善”在人的灵魂中的体现。所以“善”是一种精神美、内在美。在审美过程中,当形式美和精神美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后者能成为最终的评价标准。“真”是一种逻辑判断。求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它是严谨的、不允许任何虚假的存在。它是一种本着对全人类的前途与未来负责的态度,所从事的高效的脑力劳动。对真理的歪曲也是一种丑恶的表现,如同现代社会的某些专家,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仰仗人民对他们的信任,发表一些歪曲事实的言论,这是形式与精神的双重丑的体现。另外,文化价值对美丑的判断也会有所影响。文化价值是对文化本身的价值评价。文化最根本的价值,就是满足人类群体和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然而文化的产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群体性,大都源自于各民族的美丽的远古神话或悲伤的宗教故事等。“文化系统之间在价值准则、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方面不可避免存在着差异,差异本身就是矛盾存在的根源。”[3]特别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价值的冲突碰撞是在所难免的。比如,最典型的中西文化冲突—关于“龙”的形象在价值认同上的差欧米埃尔罗丹(法)55【美术研究】异。西方人普遍认为,龙是一种邪恶的象征,是黑暗与罪恶的代表;而在中国,龙则化身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妙也。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这是中国古代化“丑”为“美”的经典例证。对于奇石的鉴赏能否获得美感取决于鉴赏者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这些素质都具备的鉴赏者,即使在自然界中遇见奇石也会叹为观止。而不具备这些艺术素质的鉴赏者,即使将其绘成精美画作或搬进艺术展览馆,他还是体会不到蕴涵其中的美感。对于独立的个体而言,丑始终是丑,美始终是美(除非自身艺术修养的提高),它并不会因为听过别人的言说让其觉得丑的形象忽然变为美的了,否则那只是“附庸风雅”。以上所说“审丑”,笔者认为只是一种“伪审丑”。其不过是借助了纯粹丑的形式来传递美好的情感,丑在艺术中还是作为一种潜藏较深的工具性存在,其艺术表现的主题仍然是美。然而自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丑如同被困锁了千年的猛兽疯狂地啃噬着古典艺术雍容华贵的躯体,“毒液”融入了它的每一根血管之中。丑完全成了艺术表现的主角,甚至“为了丑而丑”,让我们逐渐淡忘了艺术的本来面目,艺术的界限模糊了,诗意遭到惨无人道的消解,一切都印证了黑格尔的“艺术终结”的预言(黑格尔指的是“美的艺术”,在这暂且不论)。所谓的后现代艺术更是变本加厉,孤傲自大,藐视一切,否定一切美的艺术成果,并肆意创造着新的艺术形式,而且受到广泛的追捧。黑格尔曾说过,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宣扬丑的艺术的出现(在这里暂且称之为“丑艺术”),定有其产生的合理性条件。审丑成为风尚已是既成的事实,然而丑事物中发现美感,其仅仅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