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方法初探.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方法初探.doc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方法初探.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方法初探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尝试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忽然间,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其中虽不乏精彩片段,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现象,教师们在操作中上存在着不少误区,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故设问题,宣布讨论,学生便匆忙分组活动。这种现象在公开课尤为常见,可仔细一看,这热闹背后的“合作学习”是只“作”不“合”,试想,这样的轰轰烈烈,五彩斑斓,有“形”无“质”的合作,将会把学生引向何方?有多大的实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一、现状分析(一)合作小组随意搭配按坐就近,临时凑合。有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往往要求前两排2名学生转身和后排2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而有些教师在公开课、研讨课时则是临时凑合一个小组。这样的学习小组由教师统一规定小组成员,就违背小组合作的自愿原则,常常难以达到合作的和谐进行。再就是让学生自由结伴组合,有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时,让学生自由结伴,这样做,固然是尊重了学生自由选择权,但是常常出现不顾及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能力、性别、个性差异等因素,造成组际间的不均衡,形成学习小组间不平等的竞争机制,违背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二)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在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现象: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出现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自己将,不懂得听别人讲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也不自觉地趋同于教师的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得不到认同,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组际交流时常常以“我”而不能以“我们”进行表达。如此等等现象都说明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事倍功半。(三)小组合作内容物挑战性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或为公开课装饰门面,以为有了新的学习方式,不依据教学内容,环境条件和合作学习的适用范围,一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某教室在一节“异分母加减法”课上,教师在复习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开始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明白了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是它们的分数那么,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试想,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问题值得小组合作研究吗?这样一个没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它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无需依赖别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就能做出判断,就不用进行小组合作。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这种方式的单一,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四)活动放任自流,缺少主导性小组合作学习虽然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但并不是“放羊式”的教学,不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规则要求不甚明确,小组合作时,常出现貌似热烈,其实非常混乱的教学场面。如:在教学“18和2”的最小公倍数时,教师先布置学生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时,甲组学生用列举法找出了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72,而乙组一位学生说:“我们小组用的是分解因数的方法:18233242223,把18和24的公有质因数2和3各取一个,再乘以18和24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就得到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2332272。这时,“甲组的同学开始质问:为什么共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呢?”乙组同学回答:“因为各取一个就表示有了18里面的质因数2和3,也就有了24里面的质因数2和3。“为什么要乘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呢?”乙组同学一试无法回”甲组同学又问:答,甲组同学很得意地否定乙组同学的结论。教师此时站在讲台上观望、等待学生的讨论。其实,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也是关键性的问题,它有待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才能顺利解决这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而教师的观望等待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二、应对策略(一)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合作意识——合作学习的前提在教学中要顺畅、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焕发活力,必须要是学生有合作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感觉到合作的需要。例如:组织一些游戏,通过智力抢答、拔河比赛、接力传球等团体比赛,让学生发现需要和别人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胜利也可结合一些课外活动,如:收集数据、量量算算、调查生活中的数学等,让学谑导械玫揭恢痔逖椋芯醯胶献魇且恢指挥欣秩ぁ⒛苡行У亟饩鍪导饰侍獾挠行揪丁?(二)感受合作过程,培养合作能力——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师生之间,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