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细胞培养发展史.pdf
上传人:13****5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动物细胞培养发展史.pdf

动物细胞培养发展史.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动物细胞培养发展史1885年,Roux用温生理盐水培育鸡胚组织。1887年,培养皿由在德国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手下工作的细菌学家朱利斯·理查德·佩特里于1887年设计,故也称为“佩特里皿”。是一种用于细胞培养的实验室器皿,由一个平面圆盘状的底和一个盖组成,一般用玻璃或塑料制成。1906年,Beebe和Ewing用盖片悬滴培养法,以动物血清做培养基,培养狗淋巴细胞存活了72小时。现代细胞培养是从Harrison和Carrel两人开始的。Harrison参考前人经验,创建了盖片覆盖凹窝玻璃悬滴培养法。1907年,哈里森(Harrison)在无菌条件下用淋巴液作培养基,培养蛙胚神经组织存活数周,并观察到神经细胞突起的生长过程,由此创建了盖片覆盖凹窝玻璃悬滴培养法,奠定了动物组织体外培养的基础。1910-1912年,Carrel采用无菌操作、更新培养基、传代,完善了悬滴培养法。1915年,昆虫细胞培养的鼻祖是德国人Bendict,发表了有关昆虫细胞培养的第一篇文章。1923年,Carral设计创立了卡氏瓶培养法,用此法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换培养液,既有利于组织不断生长,又可以运用不同种类的营养液培养不同的细胞,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组织培养研究。在培养基方面,Earle在1948年设计了含有碳酸氢钠等盐类的Earle氏盐溶液,Hank’s在1949年设计了Hank’s氏盐溶液。Earle、Dulbecco等于1943年创建单层细胞培养法,首建长期传代的L-细胞系。1948年Sanford创建单细胞分离培养法,获L-细胞纯系。1948年,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细胞毒性实验它是利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测定细胞溶解,抵制细胞生长的毒性作用来评价生物材料的潜在细胞毒性。1948年,RosenBluth等首次报道利用鼠成纤维细胞培养来筛选聚合物,开始了细胞毒性试验评价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的研究与应用工作。1950年,Enders及其同事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在培养细胞中生长病毒的报告,开拓了以动物病毒为研究对象的新领域。作为大规模细胞培养,Copsik等人成功得进行了有关仓鼠肾细胞(BHK)的悬浮培养。1951年,Dulbecco等采用胰蛋白酶消化组织培养法,获得了单层细胞培养,并开始应用人工合成培养液。随着抗生素的普遍应用,体外培养细胞已经是分离、鉴定和大量培养病毒的简便而又十分有效的工具。1951年,Gey首建人肿瘤细胞-Hela细胞系。1952年,水痘—带状疱疹是由一种DNA病毒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该病毒1952年由Weller等首先通过细胞培养获得。1954年,Peebles采自麻疹病人的材料进行人的肾脏细胞培养,从而成功地分离到病毒。乙醚易使病毒钝化。用人细胞、猴肾等作为第一代培养的细胞,再以Hela细胞等的株细胞进一步增殖,并可在鸡胚的羊膜和绒毛尿囊膜上进行减毒增殖。1955年,恩德斯(Enders)发表了用组织细胞培养分离麻疹病毒成功的报告。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汤飞凡认为这是病毒方法学的一个突破,必须尽快掌握它。1955年,他就领导闻仲权开始建立了人胚和猴肾细胞的组织培养。1956年,支原体是一种能营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它没有坚韧的细胞壁,故其形态有较大的可塑性,容易通过细菌滤器,是动物细胞系长期培养中常见的污染源。1956年,由Robison首次从体外细胞培养物中分离出支原体。1957年Dulbecco实验室采用胰蛋白酶消化处理,使成块的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进行悬液培养,从而开创了细胞培养技术。用单层细胞培养法可以建立很多细胞系,通过单细胞分离培养法又可建立克隆细胞株。1958年,狂犬病毒适应于在细胞培养中增殖,随后利用该技术生产的细胞培养疫苗在安全性和效力上都日臻完善。1958年,陈善明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带领科研人员根据新疆地区的资源特点,首先开展了动物病毒学的研究,为新疆生物化学的研究开创了局面。利用兔肾、牛肾、羊肾和鸡脾等原代单层细胞,进行口蹄疫病毒的研究。采用兔肾细胞培养出的A型Ⅲ系口蹄疫苗,深受牧区广大牧民的欢迎。1958年,日本科学家岗田用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人的腹水癌细胞融合成功。后来科学家们又成功地诱导了不同种动物的体细胞融合,并且能将杂种细胞培养成活。随着细胞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细胞学、遗传学、免疫学、病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