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上楼和下楼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上楼和下楼(精选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上楼和下楼,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上楼和下楼篇1活动目标:1、初步学习和掌握10以内数的顺数和倒数的排列规律。2、对生活中运用顺数、倒数的事例感兴趣,并尝试迁移到活动中。3、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养成仔细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有上下楼的经验。物质准备:(1)、教具:楼梯图片,1-10的数卡。(2)、学具:《幼儿用书》6页,幼儿人手一支笔。活动过程:1、请幼儿说说自己家住在第几层?每天上楼和下楼时,自己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到上楼时越爬越高,下楼时越走越低。2、请幼儿介绍上楼和下楼时是怎么数的,引导幼儿发现下楼时大家有两种不一样的数法,如:有的数1、2、3、4、有的数10、9、8、7……让幼儿感知倒数和顺数。3、给楼梯贴数字(1)、教师出示楼梯图片,请幼儿观察这个楼梯有几层?并用数卡从下往上标出楼梯的每一层。(2)、师幼一起从下往上数,引导幼儿思考:上楼的时候是怎么数的?这些数有什么变化?让幼儿知道这样数叫顺数,顺数时一个比一个多。(3)、师幼再一起从上往下数,思考:下楼时是怎么数的?这些数有什么变化?让幼儿知道这样数叫倒数,倒数时一个比一个少。3、小组操作活动(1)、画路线。观察篮子里苹果的数量,画出小刺猬从少到多吃苹果的线路图。(2)、请用笔从多到少的连线画出浇花的路线图。(3)、帮小动物找家。请幼儿观察线路图,启发幼儿按从1-10的顺序,连点帮助小动物找家。(4)、看标记填空格,引导幼儿看标记变化,说说这些点卡和数卡是倒数还是顺数。要求幼儿画点卡和写数字填空格,进行顺数和倒数活动。3、活动评价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上楼和下楼篇2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绕口令上楼下楼的特点。2,学说绕口令能较正确清楚,快速的说绕口令。3,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好习惯。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5,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活动重点:学习绕口令活动难点:能正确,清楚,快速的说绕口令.活动准备MP3,铃鼓,图片两副活动过程:一,导入:播放MP3二,提问:1,谁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小结,绕口令说的很快,把许多相同相近的词放在一起就叫绕口令。2,出示图片(第一幅)请幼儿观察,师:问幼儿看到了什么?幼:回答师:有什么房子?高什么?师:有箭头,箭头指向上面是什么意思,指向下面是什么意思师:还看到了什么?今天,老师教小朋友的绕口令就是这些图组成的,我们一起来学学吧!(老师出示二幅画)师:谁能说出绕口令的名字?师:老师出示第一句有一座高什么呀?师:老师出示第二句(谁能把他变成一句话)同上一样师:我们连起来读读吧.师:小结,要念好绕口令,很不容易,要快,要清楚,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再次带度慢慢放手)师:很棒,但还要读得快一些,我们来练练吧!小朋友可以自己练,也可以请身边的好朋友一起念师:真棒,我们一起打着节奏来念,(幼儿与老师一起打节奏,一起念)老师用铃鼓,三,结束部分: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绕口令,〈上楼下楼〉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上楼和下楼篇3活动目标:1、通过阅读图谱的方式学念绕口令,感受绕口令的特点。2、在游戏表演中体验绕口令的趣味性。融合目标:初步感受绕口令的朗诵形式,体验绕口令的趣味性。活动重点:通过自主阅读图谱的方式学念绕口令,感知绕口令的特点。活动难点:读出绕口令的节奏,探索把绕口令念得快的方法。环境与材料创设:教学PPT,教室周围事先贴好《上楼下楼》的绕口令。活动课时:1课时设计思路:一、选材的思考:【我看到的】自由活动的时候,小朋友们围着朱佳颖在听她念儿歌。平时很普通的儿歌怎么会引起这么多小朋友的兴趣呢?好奇心促使我过去一探究竟。原来朱佳颖在念"扁担宽、板凳长"、"打醋买布"的绕口令。大家都觉得绕口令很有趣,跟着朱佳颖也想学一学。【我想到的】绕口令作为我们中国特有的语言文化传承至今,但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接触这样的语言艺术,既然孩子们这么兴趣高涨想要学习,为何不开展类似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我国语言艺术的博大精深?于是,我设计了此次绕口令的活动。二、活动价值分析:"绕口令"是有意识地将一些声、韵、调极易混同的字交叉重叠编成句子加以组合,形成一种读起来很绕口但又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绕口令对幼儿期孩子的语言及思维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它能有效地锻炼孩子的口齿,克服口齿和语言上的发音问题;增进孩子的记忆力与快速反应能力。绕口令字音相近,极易混淆,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