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诗经第一篇:诗经《诗经》导读一、《诗经》研究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大约于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它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了。当时人们只称它为“诗”,或举其成数称为“诗三百”、“三百篇”,并没有尊之为“经”。到了汉代,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原来经孔子整理过的几部经书正式被官方确认为“经”,至此才确定了《诗经》的名称。秦汉之际,先秦典籍屡遭厄运。在秦始皇实行“焚禁”政策和楚汉战争的破坏之后,官府所藏与民间保存的秘籍散失极为严重。《诗经》由于是诗歌,便于讽诵、记忆,所以才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西汉时期,保存研究它的主要有四家,即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鲁人毛亨与赵人毛苌共传的“毛诗”。鲁、齐、韩合称“三家诗”。他们的传本经文都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同属今文诗学。毛诗的传本经文原用先秦古文写成,属古文诗学。三家诗先后亡佚,齐诗亡于曹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内传》亡于宋室南渡,只有《韩诗外传》尚存。东汉以后,三家诗逐渐衰落,而《毛诗》兴起。传《毛诗》的毛亨与毛苌,史称大毛公和小毛公。毛亨作《毛诗故训传》,传授《诗经》。在他死后,弟子苌被立为博士。东汉时,著名经学家马融、郑玄等人都研究《毛诗》,郑玄并作《毛诗笺》,因此毛诗取代三家诗而独传。流传至今的《诗经》本子,因为是毛亨、毛苌所传,故《诗经》亦称《毛诗》。《毛诗》中所收集的作品,从其创作年代来说,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长达五六百年;从其产生的地域来说,有的出于王都所在地区,有的出于诸侯各国的领地,约包括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和湖北北部一带地方;从其作者来说,有出于贵族阶层的作品,也有口头流传的民间歌谣。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在一起而编辑成为诗歌总集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便产生了“采诗”与“献诗”之说。采诗之说,始于汉代。《礼记•王制篇》说:“天子五年一巡守(视察诸侯所守之地)。岁二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说法,他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献诗之说,见于《国语》。据说东周时期,天子为了视察民风,曾建立了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国语•周语上》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国语•晋语六》也说:“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蒙蔽)。”班固与何休对采诗的说法虽有不同,但都肯定有采诗的事。他们是出于想象,还是有所根椐,现在已无法证明。由于在先秦古籍中找不到有关采诗制度和采诗活动的记载,所以也有人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我们认为采诗之说虽无明证,却是很有可能的。因为统治者为了考察民情,了解施政的得失,以便于巩固政权,很需要通过采诗掌握民众的思想动态。此外,通过采诗,还可丰富宫廷乐章,以满足庆典、祭祀和宴乐等对声乐的需求。除上述主观需求的因素外,从这部诗歌总集编纂成书的客观情况来考虑,也可以说明它是经过采集整理而完成的。《诗经》中的诗歌,其创作年代长达五六百年,包括的地区十分广阔,而其形式、用韵却基本一致。这在古代交通不便,各地语言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如果不是通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完成这样一部体制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编辑是根本不可能的。至于献诗之说,除《国语》的记载外,在《诗经》中也可以找到内证。如《小雅•节南山》有“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和《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的记述,说明“献诗”的事是确实存在的。因此可以肯定采诗与献诗的确是《诗经》三百零五篇诗歌的主要来源。通过采诗与献诗两个渠道收集诗歌创作,最后集中于管音乐的周太师。所汇集的诗歌数量一定是很多的,是谁把它加以选编整理而成为三百零五篇的诗歌总集呢?于是又产生了孔子删诗的说法。《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凡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对于这种说法,拥护者不少,反对者也大有人在。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夫子返鲁在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丁巳,时年已六十有九,若云删诗,当在此时,及何以前此言诗,皆曰“三百”,不闻有三千说耶?此盖史迁误读正乐为删诗云耳。夫子曰:‘正乐’,必雅颂各有其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