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接受美学.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议接受美学.doc

浅议接受美学.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科技信息职教与成教浅议接受美学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研室高广未吴秀[摘要]西方文论经历了19世纪以作者创作为中心到20世纪对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的转变,读者地位日益提高;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作为其中一支非常重要的流派,接受美学对以往的文学理论是一次重大突破,尤其是对传统的生产美学和描写美学极大程度的颠覆。本文主要介绍接受美学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其旗帜鲜明的读者理论及瑙曼富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接受美学理论。[关键词]接受美学瑙曼马克思主义接受美学引言雷内?韦勒克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文学批的评》这一条目中肯定的说:“人们把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称为‘批评的时代’不过二十世纪才真正当得起这一称号。不但数量甚,为可观的批评遗产已为我们接受,而且文学批评也具有某种新的自觉意识,并获得了远比从前重要的社会地位。几十年中,它还发展了新的方法并有了新的评价(标准)。[1]”六七十年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最活跃的时期: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各种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观点层出不穷,文论的本体论也发生转化。这种转化较为突出地体现在以作者、作品、读者、社会、文化等为研究对象和本体的变更上。总体来说,西方文论经历了19世纪以作者创作为中心到20世纪对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的转变。批评的独立性和读者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在艾布拉姆斯著名的“艺术批评的诸坐标”(如下图所示),中读者系统不断被强调。论。在古代和中世纪,普遍流行的是注释圣经的方法——神学阐释学。直到18世纪,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弗里德利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DanielErnstSchleiermacher,1768—1834)才首创了文学阐释学这一理论,提出了有关文学作品解释的相关原则。那一时期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阐释学者们基本上忽略了读者这一角色,没有注意读者的立场、观点、背景及个人意识对阐释作品的影响,只是借助于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对文本进行阐释。在康德和黑格尔的影响下,特别是狄尔泰的研究,使阐释学日益兴盛起来[2]。阐释学者们逐渐以作品本身为依据进行研究,主张凭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体验来获得作品的内涵,同时还主张读者的感觉可以轻松的跨越历史文化的界限,将自己置身于任何时代与文化之中;因此,运用自我感觉就能够理解作品,其历史文化地位,经历与经验对阐释的结果不存在影响。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9)建立的本体论阐释学,为这一学派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除此之外,其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加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法国的保罗?科利(PaulRicoeur,1913—),德国的姚斯(HansRobertJauss,1921—),美国的赫什(EricDonaldHirsch),尤尔(P.D.Juhl),马戈利斯(JosephMargolis)等等。阐释学的研究对象是文本,研究主体是读者或批评家,研究的中心是作品与读者的关系。阐释的核心在于理解,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并由此进行新的创造。创立60年代中期,就在西方文论蓬勃发展的颠峰时期,在对文学阐释学进行发展创新的基础之上,同时还吸收了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结构主义及历史主义的精妙成分,姚斯(HansRobertJauss,1921—),伊塞尔(WolfgangIser,1926—),福尔曼(Man2fredFuhrmann),普莱森丹茨(WolfgangPreisendanz)和施特利德(JurijStriedter)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取代了生产美学和描写美学。由于以上五位学者主要活动在前联邦德国南部博登湖畔的康士坦茨地区,他们即被称为“康士坦茨学派”。核心观点接受美学在当时的西德兴起后,很快就在西方文坛脱颖而出并迅速走向世界,产生了轰动效应。该学派认为,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是文学研究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读者在时代背景、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知识水平、认知程度、观察角度、文学爱好、审美情趣、联想思维等诸方面的差异,对于同一作品的反应,不要说在后世,即便是在出版的当时,也存在着千差万别。就是同一个读者,对同一部作品多次阅读,每次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例如,麦尔维尔的《白鲸》MobyDick)当时反响甚为微,无人问津,在20世纪却被重新评价为一部蕴含着神秘哲学这个坐标显示出20世纪西方文论极具代表性的四大系统,即作者系统,作品系统,读者系统和世界系统。每个系统对应着相关的流派,如作者系统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生命直觉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分析、新人文主义等;作品系统包括形式主义、语义学、英美新批评派、语言符号学、现象学、结构主义、叙述学等;读者系统包括阅读现象学、接受美学、解构批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