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精品多篇【摘要】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篇一一、基本情况分析:略二、教学内容:这一册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三、教材分析:这一册的内容都很重要,但是重点在第一、二、四、五单元。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稍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能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在量的计量方面,也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以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另一方面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第四、五单元系统地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册的几何初步知识,主要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认识直线、线段、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认识射线、垂线、平行线、梯形,并萄一些简单图形的作图的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四、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有三级的多位数。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5、使学生初步謒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五、教学措施:1、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2、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3、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4、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6、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7、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8、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二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我共任教五年级(1)(2)(4)三个班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501班共有学生48人,502班共有45个学生,503班有学生49人。经过上学期陈长春老师的教学,这些学生已经基本学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技巧,如制定调查计划、开展调查活动、小组合作等,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好,课堂纪律也较好,积极进取心较强。这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打下坚实基础。但通过我的观察也发现,学生在对资料的整理能力较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与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对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较差,这些问题需要在接下去的学习中逐渐加以解决。二、教材分析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材,需要老师根据本地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的要求,本学期的活动以小课题研究为主线,其中穿插项目设计和短课时活动。具体为:《小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瞿溪谚语的调查》《小学生课外学习情况的调查》《春游项目设计》《废旧调查的危害》。三、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2、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性格品质。3、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4、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护小动物的意识和能力。5、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四、教学措施1、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体现自身生活,对每一事物提出为什么。2、在问题讨论会上,给学生提供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问题的机会。3、开展学生有兴趣的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