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道路思潮.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发展道路思潮.ppt

中国发展道路思潮.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概念及内涵(二)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四种形态:理论形态:建立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依托的中国道路;历史形态: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实践形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开启全面发展之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道路。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文化超越性、文化实践论、文化价值论等多个维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体现。二、历史发展脉络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创办有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目标。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5条:改良各种行政机关、调整和统一度量货币、疏通货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护奖励法规;提出要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具体办法,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反映出实业界和开明人士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自强救国的进步要求。他们兴办的实业,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一定作用,但并没有抓住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不能发挥更大作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哲学家张东荪曾鼓吹“实业救国”。中国既然有贫乏病,那么开发实业就成为唯一的要求;在开发实业要求下,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与日俱增,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要增强国力,要增强国力就必须开发实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实质: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反对中国实行革命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托辞。2.教育救国中国近代主张以教育拯救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潮。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代表人物黄炎培、陶行知等。中国贫穷落后根源是没有文化,缺少教育,科学落后,主张从教育入手,以教育来改造人,拯救国家。戊戌变法时期,严复认为首先必须兴办教育,开通民智,然后才能实行君主立宪,救我中华。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的也”(《教育通论》,《江苏》第3期)。3.科学救国中国现代一部分爱国者曾经选择的救国道路。主张通过发展科学途径,去挽救衰败中国。辛亥革命、五四时期,中国已经归国或正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他们在海外直接感受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发达科学技术,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军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竞赛,联系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侵略瓜分历史,认为中国衰败落后是科学不发达所致。无科学则无以立国于今世,欲救我垂危之国命惟有科学。科学之应用乃救国之良策。“科学救国”主张既强调发展科学技术,又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侯德榜、任鸿隽、杨杏佛等是其代表人物。主要团体有1915年在美国成立的中国科学社、1918年成立的工程师学会,以及五四前后成立的中华学艺社等。他们在以后几十年中,积极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开展科学活动,设立研究所、图书馆,出版科学书籍和刊物,幻想能够由此实现一个独立自强的中国。4.立宪救国维新派认为救国就要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政治改革。严复《辟韩》是维新派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讨伐君主专制制度的政论文章,大张旗鼓地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提出了上、中、下变法三策,上策是“采法俄日以定国是”,走君主立宪之路。维新派与顽固派和洋务派展开论战,论证实行民权诸多好处,只要中国实行“立宪”,开设“议会”,使“国家无难决之疑,言路无壅弊之患”,“解生民于倒悬之危,置国家于磐石之安”。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变法维新赖以成功的物质条件尚不成熟,维新派立宪救国梦最终破灭。5.革命救国辛亥革命初步做出尝试,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从此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封建社会形态,在中西文化碰撞下,加快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判断、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向现代社会转变。周恩来《革命救国论》(1924)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武装割据道路新民主主革命道路(1919-1949)(二)立国思潮1.文化立国:东西方文化观的论战第一阶段是从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论战重点在于比较东西方文化异同和优劣。第二阶段是五四运动爆发后,论战重点是东西方文化能否调和,新文化与旧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处理新文化和旧文化之间关系。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