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有感于“创造儿童教育”张素静陶行知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为我们开辟了崭新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篇章。他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至今仍富有时代特色,他所研究的实验教育问题直到今天仍很中肯,很新鲜,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记得在上师范的时候对陶行知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境界就深为动情。陶老的教育理论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真理,因为他尊重孩子的天性,身心发展规律,更是他发现了启发教育的真谛,这让我们这些后辈少走了多少弯路。在《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中,用鲜活的事例,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些观点与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那么的不谋而合。尤其在“学做一个人”“在劳力上劳心”“创造的教育”等几个方面给我触动很大。在“创造的教育”中引用了鲁宾逊漂流中的例子,为我们揭示了什么是创造,即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对创造理论的阐述中,他引用了爱迪生,牛顿小时候的例子,反复强调知识要从行动中求来,不行动而求来的知识是靠不住的。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知识的获得。所以要创造,一定要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试验,用手的时候,用脑去思考。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无论是爱迪生在玩把戏时偶然发现发明了电灯,还是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无不说明行动和思想并举才是创造的灵魂。所以行动的教育要从小抓起,解放孩子的自由,让他们做喜欢的,他们认为有意思的活动,谁能说我们身边就没有天才呢。陶行知更强调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渴求到教育。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点破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而要学,学而要做。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我们要能够学,学从生活中去学,只知学而不知做,就不是真的学。我们要能够教,教要教得其所,要有整个的教育,平等的行动的教育。我想这个“整个的教育”是何等的意味深长,教师每教一事,自身便做到,教育就不会是光教而不育了。而孩子每天与谁待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当然是老师和同学。所以老师的对学生的真诚期待也是创造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教师的角色首先是生命的引路人。这种角色地位要求教师不仅仅满足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生命,懂得生活,要在教育教学中去爱护、关心、呵护他们的生命成长。日本心理学家葛森指出,青少年有五种最关心的事情,其中居第一位的“关心教师与自己的关系”。著名教育家霍懋正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期望是师爱转化成学生前进动力的媒介。“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证明,教师热切的期待,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激发学生潜在力量,使学生如老师希望那样有所进步。如有位学生说的好:“当老师用期待的眼光望着我,我的学习劲头就上来了。”教师对学生尊重信任是激发、感召、唤醒学生进取心、上进心的一服“良药”。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张最重要的纸条我班有个性格内向的女生。一天中午她做值日生,我便与他聊起来,聊着聊着她竟说:“老师,要是一个人总是自信不起来该怎么办呢?”我想了一下,对她说:“这样吧,你回去做一项特殊的作业,把你认识的自己的优点总结出来,明天交给我。好吗?”她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回去了。第二天,我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张纸条,上面没有署名,只写着:“遵守纪律,爱劳动。”看着这几个字,我心底泛起一种酸酸的感觉:这个孩子活得太沉重了。我拿出纸笔,开始写一份“晓晨优点录”。除了她自己总结的两条以外,我又添加了“善良、温柔、乐于助人、诚实、虚心、有爱心”等十余条。放学后,我找来几位他们班的学生继续了解李晨的情况,在他们的提醒下又添上了几条。最后,我写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条:“你有一双非常美丽的大眼睛”。第二天,晓晨看到了这张写满她优点的纸。她把目光从纸上移开时眼里有些湿润。她问我:“老师,我真的有这么好吗?”我拍了拍她的肩膀,没有说话,只是用力点了点头。后来,在结束整节课的内容时,我让学生们每人写出一个自己认为是班里最出色的学生的名字。我把大家写好的纸条收上来,一张张地打开来读,当我念到“晓晨”的名字时,班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显然大家都觉得有些意外。李晨抬起一直低着的头,用有点怀疑的目光迎着我。我带头鼓起掌来,接着全班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如今的晓晨,脸上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课堂上也经常举手回答问题。但是始终没有人知道:我所读的那张纸条上,其实一个字都没有。这正应了陶老的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的真谛。这又与赏识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真的感谢这本书,他让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