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质教学案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质教学案例教材分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借物抒情,以树喻人。在第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了文脉,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这一情况,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并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3、引导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并具体说说为什么人们总爱在她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4、知道“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通过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知道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明白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颗樟树前留影纪念的原因,知道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自主阅读宋庆龄的资料。我认真备课,解读课文,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舍不得”这一主线进行教学,重视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训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教学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方法,让整个教学过程形成有机组成的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阅读教学清晰起来。现将本课案例呈现如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起“喜爱”。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2.出示词语:枝干稠密崇敬瞻仰蓬蓬勃勃永久保持繁衍后代四季常青(1)老师先来检查一下上节课学的词语你还认识吗?(2)指名读,并适时地评价。老师强调“崇敬”的“崇”、“瞻仰”的“瞻”、“稠密”的“稠”是翘舌音,“枝干”的“干”读三声。(3)让学生齐读词语。舍不得(1)看来同学们对词语掌握的非常好,谁来读这个词,指名读(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想一想,看到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回答:生:宋庆龄很喜爱她故居的两颗樟树。生:宋庆龄舍不得这两颗樟树。)(3)一个词语“舍不得”充分表达了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之情,所以当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搬家的时候,她不肯,说——出示句子“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学生齐读(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樟树的喜爱之情,为本堂课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调。所以自然地让学生进入第四自然,去感受樟树的外形美。)(4)这两颗樟树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竟然让宋庆龄这么的不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两棵樟树,去领略他们的魅力吧!二、感悟樟树“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边读边做上记号,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特点的词语。(1)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回答:教师板书:蓬蓬勃勃(强调“蓬蓬勃勃”的“蓬”是上下结构的字。)(3)谁知道“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学生:形容非常旺盛,繁茂。)(4)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查字典)(5)你是个爱学习的孩子,查字典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也看得出我们的学习能力。我们还可以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去理解。请同学们找出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6)指名读句子并说一说在句子中的意思。(形容樟树长的很旺盛。)2、是啊,一个蓬蓬勃勃,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两棵树旺盛的生命力。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第四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樟树的蓬勃生机呢?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课文。3、交流出示: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1)这段话写了樟树的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生:枝干粗壮,伸得远远的)(2)师:这棵树可真够大的,你能读出樟树枝干的粗壮有力吗?(指名朗读)那樟树伸得远远地,而且伸向四面八方,像什么?(生:巨人,绿绒大伞)(3)多么旺盛的两颗樟树啊!老师觉得,这里还有一个动词,也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