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念好“活”字诀-上活“品德与生活”课》.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念好“活”字诀-上活“品德与生活”课》.doc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念好“活”字诀-上活“品德与生活”课》.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3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念好“活”字诀,上活“品德与生活”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更是动态、变化和开放的过程。所以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中,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对待课堂教学,不但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把它当作是学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以“活”字为灵魂,精心设计教学,认真组织实施,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在“返朴归真”中促进“动态生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盘活”设计——意在“生成”,简化“预设”(一)备课——意在“搭台”学生有个性的“动态”差异性,所以在“品德与生活”备课时,我充分结合时代特点,把握好学生心理感受与精神需要,努力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在教学环节的预置以及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等方面,都以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充分考虑学校的内外环境、学生的生活水平、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等,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灵活考虑学生课堂中出现的“可能”,让学生成为备课的出发点与归属点。同时,活动的设计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如在教学《小苗快快长》一课的“种植小实验”时,备课的时候我充分考虑了学校的条件、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自行添加了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素材,把课本与本地教育资源结合起来,设计了如下环节:认识种子(说出种子的名称、常见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发现种子(通过搜集图片、资料等了解不同植物的种子长在植物的不同地方)——寻找种子(分组亲自动手找种子)——种植种子(以小组为单位将搜集到的种子亲手种植,认真观察)。这样的备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搭设了自主探究的“平台”。(二)设计——力求“简约”传统的教案设计,知识性的说教体现的多,动态性方法体现的少,甚至有的教师干脆模仿别人现成的教案。而实际上课堂教学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品德与生活》教学绝不能用同一样式去套,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要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必须把功夫用在钻研教材和推测学生的“可能”上,把重点放到如何引导学生活动上,其它部分可一笔带过。例如《风儿吹呀吹》一课,教学时我只是初步设计了“找风——说风——玩风”这样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到室外活动。对详细过程没作具体设计,而是预设了几种教学中出现的“可能”:一是,如果风不是很大,要重点引导学生“制造风”、“感受风”;二是,如果当时风过大时,怎样引导学生全面了解风(风的危害),如何利用风;三是,当学生对风的作用了解不够时,如何创设情境让其参与探究……这样设计,教学中做到了有的放矢,增强实效。二、激活课堂——凸现“生成”,回归真实《品德与生活》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也是教学的立足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活动来思维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应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段历程,是学生知识、思想与情感的真实交流,让教学回归自然,张扬学生个性,把“原汁原味”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景再现《品德与生活》课堂,是新的课程实践的必然追求。(一)创设表达情境,激发学生真情实感传统的教学常常是教师在课堂上受制于课本,受缚于教案,往往造成预设的情况与教学的真实情景脱榫,慢慢失去了调动课堂气氛的良机。如在听一位教师执教《欢欢喜喜过春节》公开课时,教师突破教材限制,设计了买卖春节用品的情景让学生表演,学生个个表现得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一位扮演“顾客”的学生说:“阿姨,请问大枣多少钱一斤?”扮演“营业员”的学生回答:“小朋友,要五元钱。”下面有同学忽然冒出一句:“要讲讲价。”哪知老师对这一“冷枪”很不满意,对同学说:“多少钱就不要管了!我们主要是看他们能否买到合适的春节用品,请有的同学不要乱想。”老师这番“斥责”过后,学生变“规矩”了,再没有质疑和辩驳了,始终围绕“买什么东西过年”练习说话,学生热情骤然冷落下来。在这里,由于老师机械地因循于教案,未能抓住学生要“讲价”这一真实想法展开讨论,无视学生真实情感的表露,最终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儿童的大脑是在建立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多方面联系的过程中得到发育和增强的”。反之,若教师能及时调整教案,既注重买卖的内容,又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合理购物,组织学生在更接近真实生活情境中合理地讨价还价,便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教学充满无限乐趣。所以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着眼于课堂开发,悉心收集、捕捉和筛选教学反馈中反映出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鲜活资源,以教案为教学起点,以兴趣为教学引线,做到知识与情景交融,灵活调整并逐渐优化教学行为。(二)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