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pdf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8童年水墨画教学导航[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通过自学,认识本课生字。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指导学生2.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溪边》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欣赏诗歌的背诵下来。语言美、画面美,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3.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按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欣赏诗歌的语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体言美、画面美,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尝试写一首儿童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诗。4.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体会[教学课时]2课时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尝试写一首儿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欣赏歌曲:播放歌曲《童年》,学生欣赏歌曲,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2.引导交流: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相信大家童年时都会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吧!(学生畅所欲言)3.导入课题: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4.简介作者:张继楼,1926年生于江苏宜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从1956年出版第一本童话诗集《母鸡和耗子》至今,先后出版了《唱个歌儿给外婆听》(1960年)、《夏天到来虫虫飞》(1963年)、《在农村的田野上》(1964年)、《写给孩子们的诗》(1979年)、《种子坐飞机》(1983年)、《东家西家蒸馍馍》(1986年)《小蚱蜢》(1989年)、《新编晚安故事365》(1993年),并主编了《中国当代儿童诗选》《中国儿歌金库》等33种儿童文学读物。作品曾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三等奖、四川省第二次少年儿童读物评奖优秀儿童文艺作品奖、建国40年重庆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看拼音,写词语。1.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读准字音,pūteng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2.先在小组内读诗、互评、互相正音。品味诗的语言美,dǎsuì画面美。()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húlu字音。()4.师生交流诗的大概内容。(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场景。)mógū()三、了解作者的写作过程。2.比一比,组词语。1.作者自述写儿童诗的开端。默()墨()我生在农村,婴儿期就受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学的熏染()杂()陶,熟记江南传统童谣。因此,我学习儿童文学,是从拨()拔()写儿歌开始的。如被选入幼儿语言教材的《小蚱蜢》,和浪()粮()被收入多种儿童文学作品选的《夏天到了虫虫飞》,都是3.按原文填空。儿歌。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2.自述《童年的水墨画》的创作。的,山溪像(1)记得第一首写的是《街头》,那时重庆市文联(我一样平静。人工作的单位)坐落在一背街处,巷口有好几个小书摊。影给染绿了,一架小人书,几张小板凳,自成一个小天地。常见三三钓竿上立着一只两两的小孩埋头、弓腰在看连环画,一看就是半天。这。忽然扑给我的印象很深,也给了我写作的冲动。本想用儿歌的腾一声碎了,草形式来表现,但用三、五、七的句式,很难生动刻画出地上蹦跳着和。所见场景。于是,我便试着用字数可多可少、较自由的句式描写,一下写了6行,还比较顺手,决定继续尝试。(2)《花前》这首诗是我陪小孙女去公园练习写生时留下的印象。正是春天,百花齐放,蜂飞蝶舞,常有小蜜蜂在身旁飞过,才有“一只蜜蜂绕着画低飞了一圈,它好像已闻到花儿的清香”的想象。(3)《江上》一首,是我童年生活的回忆。小时候有年夏天,在家乡的小河里游泳,和一位表哥在水中争夺一根撑船的篆竿。两人面对面站在齐胸深的水里,各自抓紧篆竿,一拉一推。篆竿在胸前晃动,忽听“啪”的一声,篆竿一下重重地碰在嘴上,把一颗门牙打断,终身成为“缺牙巴”的诨名,对“一阵浪花,两对虎牙”,印象终身难忘。(4)写了《江上》后接着写了《溪边》《树下》《林中》三首,分别刻画了钓鱼、做游戏、拾蘑菇的情景,都是我童年生活的写照,用的都是白描写法,没作过多的心理描写,像录像一样,摄下一个个场景。虽叫《童年的水墨画》,但画面应该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这就是诗和画的区别。3.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场景。(配乐)三、自读自悟,理解大意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等。)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