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2014_ 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天涯赤子心系中华单元检测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
上传人:石头****海海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7K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课堂设计2014_ 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天涯赤子心系中华单元检测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

课堂设计2014_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天涯赤子心系中华单元检测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六单元天涯赤子心系中华单元检测(150分,150分钟)第Ⅰ卷(浏览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古代文浏览(9分,每小题3分)浏览上面的文字,完成1~3题。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曹操去世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之前的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于西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可以说,唐之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有之,自宋代起。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记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罗大经的《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成大吟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人间随事有知音。”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曹操疑冢之说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相反,曹操墓的地位,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曹操生前曾对本人陵墓的地位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固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据此,曹操墓理论上就在曹魏邺城西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晋书·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言安葬了曹操。曹操下令薄葬,并且自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阐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昉《述异记》载:“邺中铜乡魏武帝陵下,铜、石犬各二。”任昉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又北齐阙名《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载:“其天宫也,左临渌水……旧都……瞩风岭,据有曹操之故。”也阐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所以,如果能够确定曹魏邺城方位,那么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并不难寻。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等经长工夫研讨曾分别指出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安丰乡西高穴村东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地位。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2009年岁末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均已基本证明了学者们研讨的次要结论。所以,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不管能否符合史实,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它的出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化的历史和文明背景的。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从“济世之才”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抽象逐渐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和宋代诗文、元明戏曲小说里对曹操奸臣抽象的塑造,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表现。(《光明日报》2010年3月2日,有删改)1.以下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从文字记载看,唐之前没有关于曹操疑冢之说的记录,更没有“七十二疑冢”这样确定的数目。B.有关“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记载是王安石的诗歌,其中的“八九邱”等词语暗喻了七十二疑冢。C.“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流传,有些学者还以实地考察见闻来证明“七十二疑冢”的确存在。D.查考史籍就会发现,“七十二疑冢说”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无任何史实根据,更无存在的基础。2.以下各项不能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的一项是()A.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生前曾自动公布本人陵墓地点;《晋书·礼志》也记载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言安葬了曹操。B.《述异记》《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等史籍记载了曹操墓大致在邺城附近,如果加以考究,并不难寻其具体方位。C.经过长工夫研讨,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分别指出了河南安阳灵芝村等一带区域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地位。D.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的出现和流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表现。3.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范成大的诗句揭示了曹操担心墓葬被盗,故意设置疑冢的多狐疑态。B.任昉是南朝萧梁时人,距离曹魏执政时期较近,所以他关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的记载是有必然可信度的。C.文章征引了大量的古籍记载,其次要目的是为了添加文章的文学颜色,使论据确凿充分,加强论述的压服力。D.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尽管不符合史实,但它能够出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化的历史和文明背景的,次要是由于宋、元两代特定历史时期,人们有着特殊的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二、古代诗文浏览(36分)(一)白话文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