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15卷第2期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3月Mar.2006Vol.15No.2JournalofChongqingVocational&TechnicalInstitute论格律诗写作构思聂希安(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050)摘要:汉赋、唐诗、宋词乃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而功力最高、意境最佳当属盛唐的格律诗。诗作的传之不朽与谋篇布局、写作构思有极大的关系,笔者拟从形象思维、主题基调、结构章法三个方面阐述格律诗写作的构思。关键词:格律诗;写作;构思;中图分类号:I2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67(2006)02-0107-03态特征和属性特征中获取感悟;二是要善于把获取的感悟,再以为大众所能感悟的形象化表现方式和手法展示出来。对于前一个环节,要求诗人具备洞察事物的能力,从宏微到宏观,从静态到动态,从时间到空间,从量变到质变,以诗人的心态去感知世界,去体验生活。也就是说,要求诗人有“诗眼”对于后一个环节,则要求诗人具备形象思维的。表现能力,无论是写景或是抒情,无论是叙事或是寓意,都应给读者以形象的感悟、艺术的感染,耐人寻味。所谓形象思维的表现能力,就诗而言,主要指“比”、两法的运用技能。“兴”说,“比”《诗?大序》所谓。按“比”就是指物譬喻(现,通称比喻),是诗之之一,也是作诗的手法之一。比“六义”喻有多种方式,如以有无比喻词为特征,可分为明喻与暗喻;如果直接使用喻体而省去本体的,则为借代,等等。说,“兴”《诗?大序》所谓。按“兴”就是即景生情,借,物以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集传》,是诗“(《)之之一,也是作诗的手法之一。“六义”“比”兴”两法在格律诗中运用有两个明显不同的、“特点:其一,比”“兴”比的运用更为广泛和自由,没有什“么限制;其二,比”“兴”和在与主题结构的关系上也存在“差异。主要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便与诗之主题结构不“比”存在必然的直接关系。与此相反,兴”主要作为一种““诗法”就与诗之结构紧密相关。绝句与律诗用也不尽,“兴”相同,限于篇式结构,绝句用“兴”一般须一次到位,且须,直扣主题;律诗则不然,诗人用往“兴”往显得从容,并非每都“兴”直扣主题,其与主题的关系是通过层次来展现的,因而还可以分次起“兴”先只照应局部,然后叠加而,切主题。唐代诗人注重引入西周四言古诗的手“比”兴”法,“作诗之前,谋篇布局,总有一番策划,这就是构思。上乘诗作无不与精巧的构思大有关系。构思的过程,或长,甚至很长,如左思作《三都赋》构思十年方成;或,短,甚至很短,于不经意间,似无又有,如曹植之七步成诗。构思时间无论长短,它毕竟是存在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其始,便已决定了一首诗的品位。然而,构思靠什么?靠形象思维。不借助形象思维,有悖文学艺术创作基本规律,难成好诗,此宋诗不及唐诗之根源所在。毛泽东曾在致陈毅的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构思该从何着眼呢?或者说,其重点何在?一是确定主题基调,二是确定结构章法。诗者何之?常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故作诗皆有为而为之,即,“诗言志”书?舜典》,并无无为而为之的。然世间人事(《)因景物于心,其感悟情思却因人而异、时而异,若形成于诗,则首要即是确定主题,或歌功颂德、或愤世嫉俗、或逢新感旧、或怨离惜别,其喜怒哀乐,全诗须有统一之基调,为全篇思想内容之核心。为使主题突出,结构严谨,自然须讲究章法。文思泉涌,须成路数,就有之说“陶钧文思”(文心雕龙?神思》,即条理要清晰,层次要分明,主辅《)要匹配,节奏有板眼。构思千变万化,具有很高的技巧性。所谓神思、思,大都源于某种灵感,除可视为先天妙的悟性与后天的积累外,其余的是很难说清楚的。不过,构思毕竟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还是有很多写作技巧可循。本文拟从形象思维、主题基调、结构章法三个方面阐述格律诗写作的构思。一、关于形象思维诗词创作的形象思维,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其间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必须把握:一是要善于从事物的形收稿日期:2006-03-10作者简介:聂希安(1969―),女,江苏无锡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科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及古诗词。-107-倾情吸取精《诗经》华,充分运用并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形象思维,写下了大量堪称绝品的诗作,是指导我们写好律诗和绝句的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典范,值得我们下功夫去认真揣摩和学习借鉴。二、关于主题基调主题基调,对于任何形式的诗歌来说,都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话题,但对于格律诗写作而言,却有特定的指向和要求。以下即采取直接剖析唐诗,从唐代诗人的诗法中寻求结论的方式,先绝句,后律诗,分别述之。如王之涣的诗“《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