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李铨怡编著应当说,自有诗歌以来,格律是诗歌迄今最完美的一种形式。格律诗兼具声韵美、音乐美、语言美、建筑美和意境美等特点。能以极其短小的篇幅,将作者的才情、思致与技巧高度统一起来,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闻一多先生让我们将格律诗的创作看作是“带着镣铐跳舞”,格律不是“表现的障碍物”,而是“表现的利器”。诗的格律,像游戏规则一样,想玩游戏的人,从来没有怕规则麻烦的,通通都是一学就会。格律作为诗的游戏规则,应当也是很容易学的。用这些规则写诗,表面看似镣铐,若把握得好,那就是最好的表现形式。一旦熟悉声韵粘对,反复回响音乐般的语言,陶醉其间意境,你会逐渐进入必然,把玩自如,在通透格律的基础上寻求诗的更高境界。一般人都把格律视做写诗的畏途。我之所以从来不这样看,第一,是因为我很早以前,在诵读格律诗的同时,就大约能辨识平仄四声。并陶醉过唐诗三百首。第二,是因为它既然是一些规则,那么就有其一定的规律;既然规律是一定的,我就一定能掌握它。所以,如何让学诗者更容易掌握这些规律这个问题,在我的心中埋藏了许多年了。自1996年退休以来,为使年青一代有更多的人懂得格律诗,我专心地读了点书,找到了一些规律,在积极从事格律诗词创作活动的同时,也作了些教学辅导,觉得自己有一些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我的办法是概述格律规则,揭开格律的神秘面纱,还格律诗以易学的原貌,让热爱格律诗的年青人去读诗赏诗,大胆去练习写诗,勇敢地进入格律诗的大门,并逐渐走向自我提高的康庄大道。学格律诗的基础是平仄四声。搞清楚平仄四声就等于学到了格律这种形式的八成(个人体会,并非经典之说),希望大家下死工夫去学好平仄四声。四声者,平上去入之声也。何谓平(声),何谓仄(声)?拼音中抽掉入声的阴平、阳平,都属平声;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故平仄包含平上去入四声。这和汉语拼音四声不同之处在于是否要讲入声。普通话不讲入声,将入声字派到平上去三声当中去了。懂得拼音并讲普通话的人,只要将入声从拼音的三声(平上去)中抽出来,平仄四声就搞清楚了。所以,对我们来说,关键是入声问题。其实,只要认真考察,完全可以发现,入声仍然以“短促急收藏”的发音特点,暗藏于拼音四声之中。你能读出“短促急收藏”的发音就认得入声了。现代汉语改革的拼音方案,硬把入声从拼音中抹掉的做法,使音律的抑扬顿挫弄得颠三倒四,故当今诗坛主张保留入声者居主导地位是合理的。对于会普通话的学诗者,通过进一步“练习四声”,顺带学会入声,也就通透四声了。学会四声就等于跨越过格律大门的第一道门槛。此处所录《学诗百法》之第一法,是一份极好的学习诗韵四声的资料。学诗之第一步,当重声韵。声韵之中,尤以练习四声为最要。四声者何?平上去入是也。兹录昔人辨四声歌诀如下:一、平声平道莫低昂;二、上声高呼用力强;三、去声分明哀远道;四、入声短促急收藏。第一句言“平声平道莫低昂”者,随口平读,其声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长。第二句言“上声高呼用力强”者,向上高读,其声亢而响亮,并无尾音。第三句言“去声分明哀远道”者,向下重读,其声哀而且远,而尾音较短。第四句言“入声短促急收藏”者,向直急读,其声既木且实,亦无尾音。如此四声,譬如击鼓,以木槌轻击鼓之中心,其声为“东”是谓平声。再击鼓面之四周,则其声为“董”是谓上声。若更在鼓之中心,以木槌重击之,则“冻”是谓去声。若以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则其声为“督”是谓入声。总之,四声之分,其不同之点有三:平去有尾音,上入无尾音,一不同也;平声和平而尾音长,去声哀远而尾音短,二不同也;上入二声虽无尾音,但上声响而亮,入声木而实,三不同也。能辨此不同点,然后可与言练习,试再列表于后:声别读法发声尾音平随口平读和平长上向上高读响亮无去向下重读哀远短入向直急读木实无练习之法,须将平上去入四字,按照前表读法,以右手食指作势:读平声时,以指搁于桌之左边,徐徐向右移去,移至右边尽处为止,声亦随之而止。桌之阔,大约以二尺为度。读上声时,以指搁于桌边正中,向上一挑,约离桌面一尺高,而声亦顿止。读去声时,以指离桌,向下重重一指,约离桌面一尺低,而声乃止。读入声时,以指向对面一指,约离身一尺远,而声乃止。如是将此四字,每日读一百遍,其声之高下疾徐,不可稍误,历三日,然后以平声“东”、上声“董”、去声“冻”、入声“督”四字,仍照前法练习,再历三日,则无论何字,一读平上去三声,而入声之字,自然脱口而出矣。兹为练习时试验有无错误起见,故将四声之字,再举60例于下(这些字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