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扎实推进小学集体备课【摘要】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集体备课的现状,结合农村实际,试就搞活农村集体备课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关健词】农村小学集体备课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一次公开教学观摩活动,在课堂上我看到了授课教师满脸的笑容,听到了教师优美的语言,感受到了课堂中活跃的气氛,更体会到了孩子们对这堂课的喜爱。那么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喜爱这堂课呢?显然这堂课是授课教师精心准备的结果,是备课组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体备课是教师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共享教学经验的一项重要措施。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扎实推进农村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让学生真正喜欢我们的课堂呢?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肤浅的认识。提高思想认识,共同营造集体备课的活跃氛围。1、在新课改背景下迫切需要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小学地区。然而目前农村学校经费紧张、设备欠缺、师资配备不足等现状确实客观上制约了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但是我们广大教师首先要清醒认识到我们所肩负的职责,要克服一切困难。农村学校要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要解决“硬件”的不足,更需“软件”来补充。再则,农村学校素质较低的教师相对多些,也需靠集体的力量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接受整个备课组的教学精华。2、广大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好处。(1)集体备课是教师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一种方便的、快捷的、有效的途径。(2)教师集体备课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减轻劳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3)教师集体备课能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集体研讨、教后反思的过程,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4)教师集体备课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改要求,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了教学相长。二、加强校际交流,明确集体备课应该研讨的内容。现在教师都很繁忙,每周教师集中到一块,在一起备备课,改改作业,交流一些心得体会他们就认为是集体备课,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集体备课到底应该研讨什么他们可能并不十分清楚。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城乡校际交流来学习城里教师的好的经验和做法,让农村教师明确集体备课应该研讨的内容,特别是课改之后,教师要通过集体备课明确课标的要求,领悟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理清教材结构,设计教学思路,合理组合或删减教学内容,精选练习题目。教师应该在上课前通过集体备课吃透教材,明确思路。集体备课要形成有效的制度。目前,不少农村学校集体备课制度因不合实际、讲求形式、追求过高效率等而形同虚设。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序、高效、科学的备课制度,就备课活动的相关问题作出具体的要求,确保集体备课的常规开展。每次活动要提前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同时学校要配套相应的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确保集体备课制度能够真正得道落实。四、大胆改革,鼓励创新。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一些农村小学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不能统的过多,管的太死,否则就会导致集体备课没有发展,活动开的就会很沉闷。因此学校要大力倡导改革,鼓励教师创新,例如在教案上尽可能不要求统一,在关注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学成绩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检查不应该局限到教师写了几节教案,改了多少次作业,而应该多侧重于三维目标的整合,学法的指导,激活教学情境的构思和课后反思。评价重在评过程看教师能否积极参与,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发表个性见解。在备课方面也可以随时随地灵活开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教师跨年级集体备课,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段教学的衔接。五、领导要经常协助和参与集体备课。学校领导应该带头参加各组的集体备课,多听教师心声。校长也要经常进入班级听课,其他行政人员在积极参与的同时要认真记录本组集体备课过程,集体备课以后,教学领导要抓好落实工作,做好检查和评价。要认真督查教师对教材,教参和学生进行再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教与学的方案,看这些方案落实的情况。对于好的教学成果,学校要组织汇编,将优秀成果向教育部门和报刊推荐。集体备课在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许多学校认识和重视,一些学校的实践也已经证明,这样的备课方式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前提。因此,广大农村小学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师当中扎实推进集体备课活动,让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校领导要多方关注,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够使我们的集体备课模式走向新的台阶。参考文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方式初探》主编:龚亚夫2《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