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古代诗歌.doc

中国古代诗歌.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古代诗歌定风波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中国古代诗歌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豁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中国古代诗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aname=baidusnap0></a>烟雨</B>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语点拨⑴芒鞋:草鞋。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⑶料峭:形容微寒。中国古代诗歌定风波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意思是说只要怀着轻松豁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此心安处,即是吾乡”。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红体字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思考:“一蓑烟雨</B>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中国古代诗歌定风波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豁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中国古代诗歌定风波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中国古代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国古代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国古代诗歌江城子密州出猎拓展思维――情感价值观的迁移拓展思维――赏析《临江仙》苏轼**文学常识定风波苏轼写作背景原文内容评述艺术特色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江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