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近代史论文.doc

近代史论文.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经世致用对洋务运动的作用摘要:经世致用作为儒家传统经世致用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特征之一“经世致用”是儒家的“外王”传统在明清动荡时期的兴盛和创新。近代中国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奋斗史,而正是经世致用的思想指导了近代国人的革命。经世致用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代表了晚清学术发展的走向。自近代以来,文化交流频繁、碰撞激烈,固守传统和抛弃传统两个极端都不可行。正确的做法是把各种文化特别是中西文化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关键字:经世致用、思想、哲学、儒家经典一、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二、经世致用思潮的社会、政治思想(一)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明清时代,封建君主专制已发展到极点,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发展。清初的思想家们,特别是经世致用派的学者们大部分都接触了这个问题.并认真严肃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明清之际掀起的关于郡县制还是封建制的大讨论,实质是关于明清政治制度的讨论,其核心是关于君权的问题(二)土地方案明末清初,土地高度集中。清初的思想家们大都激烈地反对土地兼并,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社会问题看待。他们构想了各式各样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些方案以反对土地兼并为中心(三)教育思想明末,科举制流于形式,八股时文成为士大夫的进身工具,“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因此形成“明季士大夫,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科举八股给社会造成很大祸害。清初经世致用学者都激烈地批判科举制,对八股制役,尤深恶痛绝(四)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经世致用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务当世之务"。勇于任事的精神。致力创新的精神。注重调查研究。研究范围广大。三、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哲学思想第一,他们之中,有的是唯物论者,如王夫之、颜元、李塨等。有的是唯心论者。如孙夏峰、唐甄、李颙、陆世仪、傅山等。有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如顾炎武、黄宗羲、朱之瑜等。他们虽然有各自的哲学理论,各自的理论信仰,但在经世致用、不务空谈这一点上都比较一致。可见经世致用是一个时代的思潮。第二,他们之中,除少数人,如王夫之、颜元等人外,大多数在哲学上或受程朱影响,或受陆王影响,未跳出程朱陆王的范围。因此哲学上缺少独创性,没有自己的独立体系,在哲学理论思维上贡献有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们虽然还未从根本上脱离程朱陆王,但却对程朱陆王理学的空疏、不务实际表示不满,对程朱陆了一定程度的矫正,所以他们仍然是一个时代的先进思潮的代表人物。虽然清初经世致用思潮对中国近代的一系列革命运动的确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清初经世致用学者们所提出的一些具体主张,只具有那个时代的意义。五、经世致用的进步意义①政治上,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的罪恶,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初步民主启蒙因素的主张,如黄宗羲“公其是非于学校”、顾炎武“庶民干政”的主张。②经济上,针对封建的土地兼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这些办法都贯串着“均田”的精神。他们提出的“均田”虽与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有根本不同,但表现出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和同情。③教育上,他们激烈地批判束缚思想的科举制和八股时文,注重学校教育,要求培养出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④哲学上,他们各有所宗,各有所创,呈现出思想活跃的局面。六、经世致用的不足经世致用并不是一个完满无缺的方法,其缺点也有不少:首先,它往往容易使人只注意理论的针对性,而忽视理论的系统性。就是说,注重经世致用的人,他们在讲理论时往往是就事论事,而不注重自身理论的系统建构。这一点,表现在中国传统哲学之中,我们很少能在中国找到像西方的黑格尔、康德那样的体系完整的哲学著作。即使像王夫之这样的伟大哲学家,他的哲学著作也是是有所为而发,而不去注意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所以,后人在研究其哲学体系时,往往歧见较多。其次,由于是要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所以随着政治斗争重点的转移,理论也就必然随之相应而改变。这样,我们往往可以在同一个作者的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发现,他对同一个问题的论述可能是前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