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试说明公式T=0.7ftWt对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的意义?2.纵向钢筋与箍筋的配筋强度比ζ的含意是什么?起什么作用?有什么限制?3.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纯扭实验中,有少筋破坏、适筋破坏、超筋破坏和部分超筋破坏,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在受扭计算中如何避免少筋破坏和超筋破坏?4.为满足受扭构件受扭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规定要求,配置受扭纵筋及箍筋应当注意哪些问题?5.我国规范受扭承载力计算公式中的βt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其表达式表示了什么关系?此表达式的取值考虑了哪些因素?6.在剪扭构件承载力计算中如符合下列条件,说明了什么?7.试说明分析极限扭矩时采用的变角空间桁架模型的概念?8.纯扭构件控制T≤0.25fcWt的目的是什么?当T≤0.7ftWt时,应如何配筋?试说明公式T=0.7ftWt对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的意义?答: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裂缝出现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变形很小,钢筋的应力也很小,可忽略钢筋对开裂扭矩的影响,按素混凝土纯扭构件计算。纯扭构件的主拉应力数值上等于剪应力τ,故取τ=ft。由于混凝土既非弹性材料,又非理想塑性材料,为了简化计算,可采用全塑性状态的截面受扭抵抗矩Wt,而将材料的抗拉强度适当降低。根据试验资料,《规范》取混凝土抗拉强度系数为0.7,故0.7ftWt即为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开裂扭矩Tcr的计算公式。纵向钢筋与箍筋的配筋强度比ζ的含意是什么?起什么作用?有什么限制?答:参数ζ反映了受扭构件中纵筋与箍筋在数量和强度上的相对关系,称为纵向钢筋与箍筋的配筋强度比,即纵筋与箍筋的体积比和强度比的乘积。Ast1为箍筋的单肢截面面积,s为箍筋的间距,对应于一个箍筋体积Ast1ucor(ucor=2bcor+2hcor)的纵筋体积为Astl•s(Astl为截面内对称布置的全部纵筋截面面积),则ζ=fyAstls/fyvAst1ucor。试验表明,只有当ζ值在一定范围内时,才能保证构件破坏时纵筋和箍筋的强度都得到充分利用。《规范》要求ζ值应符合0.6≤ζ≤1.7的条件。当ζ>1.7时,取ζ=1.7。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纯扭实验中,有少筋破坏、适筋破坏、超筋破坏和部分超筋破坏,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在受扭计算中如何避免少筋破坏和超筋破坏?答:1)少筋破坏:当纵筋和箍筋中只要有一种配置不足时便会出现。斜裂缝一旦出现,其中配置不足的钢筋便会因混凝土卸载很快屈服,使构件突然破坏,属脆性破坏。设计中通过规定抗扭纵筋和箍筋的最小配筋率来防止少筋破坏。2)适筋破坏:当纵筋和箍筋中都配置适中时出现。从斜裂缝出现到构件破坏要经历较长一个阶段,有较明显的破坏预兆,属延性破坏。为满足受扭构件受扭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规定要求,配置受扭纵筋及箍筋应当注意哪些问题?答:1)弯剪扭构件受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取为:在剪扭构件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引入混凝土强度降低系数βt?其取值为什么必须在0.51.0之间?若βt<0.5,则在进行配筋计算时可不考虑扭矩对混凝土受剪承载力的影响,故取βt=0.5。在剪扭构件承载力计算中如符合下列条件,说明了什么?试说明分析极限扭矩时采用的变角空间桁架模型的概念?答:对比试验表明,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的极限扭矩,与挖去部分核心混凝土的空心截面的极限扭矩基本相同,因此可近似按箱形截面纯扭构件分析。存在有螺旋形斜裂缝的箱形混凝土管壁通过纵筋和箍筋的联系形成一空间桁架体系,纵筋为受拉弦杆,箍筋为受拉竖向腹杆,斜裂缝间混凝土相当于受压腹杆。假定桁架节点为铰接,在节点处,斜向压力有纵筋和箍筋的拉力所平衡。混凝土斜压杆与构件的轴线的倾斜角,一般不是45,而是配筋强度比ζ有关,故称变角空间桁架模型。纯扭构件控制T≤0.25fcWt的目的是什么?当T≤0.7ftWt时,应如何配筋?答:与受弯,受剪构件计算公式相似,受扭承载力公式的应用有其配筋率的上限和下限。为了防止出现混凝土先被压碎的超配筋构件的脆性破坏,配筋率的上限以截面限制条件的形式给出为T≤0.25fcWt。《规范》要求纯扭构件的截面必须符合这个公式的要求。当符合条件T≤0.7ftWt时,说明扭矩设计值尚小于开裂扭矩Tcr,可不需按承载力进行配筋计算,按最小配筋率及构造要求配筋。【8-1】今一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受均布荷载作用,截面尺寸为b×h=300mm×600mm,as=as'=45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5mm;在支座处承受的内力:M=90kN·m,V=900kN,T=28.3kN·m。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纵向钢筋为HRB335,箍筋为热轧HPB235级钢筋。试确定该截面配筋。因此,截面尺寸满足要求,但需要按计算确定抗剪和抗扭钢筋。(3)计算箍筋(取ζ=1.2)②计算抗扭箍筋箍筋为抗剪与抗扭箍筋得叠加,即:(4)计算抗扭纵筋(5)计算抗弯纵筋梁侧面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