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学案 1.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杨修之死 学案 1.doc

杨修之死学案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杨修之死》学案教学目标: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2、掌握重点字词3、掌握插叙的表达作用课时安排:2教学重点: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2、探讨掌握插叙的表达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曹操,在正史的记载中,他颇受赞誉;在戏台上,他被固定化为奸臣;而在《三国演义》中,他的面貌要复杂得多。杨修,这个素负才名的文士,当他自以为能读解曹操的心思时,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修之死》。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庖官主簿谮害绰刀2、解释加点词语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三、确立学习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性格。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四、整体感知:1、故事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蜀兵积极防守,曹操深感进退两难。“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的。2、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五、研读赏析:1.找生读第一部分(1——3段):师提问: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②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明确:①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②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2.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4——9段),完成下列表格。杨修犯忌之事曹操心理反应明确:杨修犯忌之事曹操心理反应改建花园大门心甚忌之分食塞北酥饼心恶之破解“梦中杀人”愈恶之告发曹丕愈恶之教曹植斩吏出门大怒为曹植作答教大怒,已有杀修之心3.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有何作用?明确:插叙交代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HYPERLINK"http://www.1-123.com/works/Ancient/Y/yangxiuzhisi"\t"_blank"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4.学生齐读第三部分(10——12段),自己提出重点问题在班上交流,总结如下:1)本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2)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明确: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异议。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曹操阴险虚伪的性格。(本部分任务的完成以学生自读、讨论、质疑为主,老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从全文来看,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2)杨修恃才放旷。(3)杨修已身陷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中。小结:一个极具才能的人,就这样英年早逝。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是不是也会有一些反思呢?一些不好的性格会给人带来致命的伤害,我们可以不完美,可以不伟大,但我们一定要做最优秀的自己,从而更好地成长,幸福地生活!六.布置作业:请根据《三国演义》有关曹操的故事,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我眼中的曹操七、板书设计:杨修之死罗贯中杨修:聪明过人恃才放旷曹操:虚伪奸诈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