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前进中的宜城畜牧楚都宜城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汉江中游,素有“八省通衢,五邑要道”之称,焦柳铁路、襄荆高速公路、207国道纵贯南北。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宜城物华天宝,资源丰富,1993年被国家授予“吨粮田县市”,1997年被省政府授予“小康市”。宜城按照农业突出工业化、工业突出农字化的指导思想抓农业,以产业化的思路富裕农民,以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以城镇化的思路建设农村,抓好特色农业、优质农业、公司制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并突出重点,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实现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畜牧业凭借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产业链长等优势,成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速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点产业。宜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结合本地实情,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政策优势,提出了突破性发展畜牧业的战略思路,把发展畜牧业放在强市富民的突出位置来抓,走产业化经营之路,使畜牧业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4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73.57万头,牛饲养量13.37万头,羊饲养量7.97万只,家禽饲养量达1055万羽,畜牧业产值达3.2亿元,比上年增长6%,农民人平纯收入依靠畜牧业增收87元。随着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同步推进,宜城畜牧业呈现出五大特点: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趋于合理。根据畜牧资源状况和分布特点,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之路,使畜牧生产呈现出基地化、专业化和区域化格局,“河西的猪禽、河东的牛羊”两大特色鲜明的产业区已经形成。目前优质三元猪、杂交牛羊、改良鸡、特色鸭等适销产品已成为广大农户生产的重点。二是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小区建设稳步推进。在政策引导、市场拉动等因素作用下,工商、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对畜牧业投入明显增加,极大地推动了畜牧规模化生产经营加工的迅猛发展。目前,全市各类畜禽规模养殖户、专业场已达2163个。养殖小区作为分散的家庭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的一种重要的畜禽生产经营模式正逐步被人们接受和推行:郑集的红星养鸭小区、雷河的瘦肉型商品猪养殖小区、小河的优质肉牛养殖小区、板桥东湾的养羊小区以及板桥新街的优质三元猪养殖小区等为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化生产闯出了新路。三是龙头企业建设加速,产业化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各地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导思想,积极培植畜牧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它们辐射面广、示范带动力强、市场销售渠道畅通的优势,逐步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像襄大农牧有限公司、光大种猪繁育有限公司、鑫牛贸易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对推动当地养殖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四是各级政府认识统一,服务扶持力度加大。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当作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认识高,决心大,落实快。今年大年初二,襄樊市市长李德炳、副市长刘德政与宜城市委书记曾玉平一道视察了宜城畜禽养殖业生产情况。在推进畜牧生产发展过程中,各地普遍采用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法,通过扶持重点,建立联系点、联系户制度,积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市畜牧部门加大科技服务力度,通过送科技下乡、开展技术培训、免费上门服务等措施,宣传畜牧新政策,传授养殖和防治新技术,帮助养殖户解决生产技术方面遇到的难题,从而激发了农民养殖积极性,带动了群众性养殖全面发展。五是科技意识不断提高,养殖水平明显增强。良种、良料、良法、良舍等科学技术得以普遍推广应用,广大养殖户参加科技培训的热情空前高涨,标准化生产、模式化养殖深入人心,以往那种粗放式喂养正逐渐被科学的饲养管理所取代,明显缩短了畜禽养殖周期,提高了畜禽产品优质率。畜牧产业链不断加粗延伸,形成了良种繁育、科技推广、饲料供应、市场流通、产品加工基本配套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一个以龙头企业为支撑,规模养殖为纽带,千家万户为基地,产加销一体化的新运作方式给楚都农民带来了不尽的财富。与此同时,宜城市坚持体制创新、开放引进、科技入户“三大战略”一起抓,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以优良的环境感染人,极大地推动了我市畜牧业集约化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形成上下同心谋发展,依靠科技搞生产的良好氛围。养猪业:传统产业展新姿养猪业是农村的传统产业,发展生猪养殖业在农村经济和农户收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何将这一传统养殖项目转化成富农强市的优势产业,是市委市政府在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过程中一直研究的课题。如今,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养猪生产快速发展。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