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区第五次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评比.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吴中区第五次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评比.doc

吴中区第五次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评比.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吴中区第五次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评比治标还得先治本——关于学生作文如何达到“情感真挚”的要求与范金元、李建邡老师商榷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柳永忠最近有幸拜读了范金元、李建邡老师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谈高考作文的“感情真挚”要求》(下文简称《感人心者》),使我对中学生在作文中要达到“感情真挚”这一要求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也从中学习了如何指导学生达到这一要求的一些方法。两位老师根据学生在该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个应该注意的方面:选取恰当的材料、安排好一条感情线索、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适当掌握表达技巧等。两位老师都是在中学作文教学方面造诣较高的老师,我想,在考试过程中若能灵活运用上文所提到的那些方法,高考作文一定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这也是两位老师所教学生的高考成绩所早已经证明了的事实。但我在认真研读了文章以后,觉得上述方法只是从一个方面,即从作文的技巧性方面对学生如何应对作文考试提出了比较有效的方法,但它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却只是起到了“治标”的作用。我想提出的问题是,学生作文时的“真挚感情”究竟从哪里来?也就是两位老师所说的“恰当的材料”、“感情线索”从何而来呢?读完文章,我并没有从文章中找到答案。因此,我觉得要解决考试作文需达到的“感情真挚”的要求,还得从源头上动脑筋、想办法。本文想根据两位老师在文章中罗列的抒情方面存在的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求教于两位老师。一、培育亲情——应对“寡情”《感人心者》一文中例举了“寡情”作文的一个片段,文章的作者拿着父亲给他送来的小柴胡冲剂,只以一句“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来简单抒发当时的感情。诚然,没有表达好感情确实有表达技巧上的问题。但如果作者真的只有这样“简单”的感情呢?甚至有的学生连这样“简单”的感情都没有呢?如今的孩子一般都是家中的“独苗”,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往往与家人、朋友的感情表现得都很淡漠,这是一个比较普遍而客观的问题。上学以后的孩子,尤其随着年级的升高,应试使学生的心目中似乎只有了考试分数,许多教师和家长也都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其他诸如孩子的情感等问题似乎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当学生从学校放学回家的时候,教师关照学生的只是要认真完成作业,只是要求学生把学习情况告诉给父母听,把成绩给家长汇报;当孩子上学的时候,家长唯一关心的是孩子在学校学习是否专心,考试成绩是否理想。学习成绩几乎成了学生与周围人群交流的全部。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从父亲手中接过小柴胡,能做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已经是很不错了。我想,要使学生在作文时能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描写的那样,感情很自然地喷薄而出,那教师就应该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情感。我们的语文老师为了学生在作文中能有真挚的情感,是否可以布置一些培育学生情感的作业呢?比如,在培育学生亲情方面,当母亲节到来的时候,我们的语文家庭作业就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让她高兴的事情,并提醒他们注意体验为母亲做事时的情感;重阳节到了,就为父母策划一个怎样为家庭的老人过好这个节日的方案等。只有平时多布置些诸如此类能调动学生与周围人情感的作业,学生在作文时写到相关题材的时候,他们才会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这样的作业列入语文学科的范畴,也完全是科学合理的。二、真情解读——应对“虚情”、“矫情”《感人心者》在说明“虚情”、“矫情”时举了两段文字的例子。“虚情”的例子是:“长大了,总觉得失去了自我——在人生的舞台上,戴着各种面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觉得好累,好虚伪,我的心似乎冰封了起来——为了找回自我,我在暴风雨中驻足,任狂风扑击着我的面容,使我清醒的认识自己,任暴雨抽打着我的身体,洗刷我的心灵的污点,使我找回我的纯真。”“矫情”的例子是:“教室里传来一阵敲打桌子的声音。这么晚了,谁还在教室里呢?我怀着好奇心走进去,只见班长满头大汗,修理着破桌子。啊!我的心在激动地跳荡,热泪也涌出来了!多好的班长啊,你那么爱护公物,关心集体,你为了教育损坏公物的同学,以身作则,埋头苦干,你的心灵是最美的!你是我们班里的活雷锋!”读完这两个片段,我们或许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语文课本上优秀的范文或者为学生订阅的优秀作文选上的作文。我想,“虚情”中出现的这段文字,很可能学生在课文或其他书刊上看到过类似的文字。“矫情”中的那段文字使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一些所谓的优秀作文。我想,解决学生作文中的“虚情”和“矫情”问题,应该从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开始。我们的很多语文老师,为了应试的需要,在语文课堂上滔滔不绝给学生作“肢体分解”式的分析,而不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不注意在课堂上以调动学生的真情为阅读前提。这样的阅读教学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学到了诸多应付语文考试的方法,而对于优秀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