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今“相亲”论前几天看《壹周立波秀》,关于周立波对“相亲”现象的解读倒是有几分兴趣,于是就此问题也便想来说几句。“相亲”这个词自古就有,“红娘”“媒婆”倒像是月下老人派驻在民间的使者了,她们往往充当了“信使”的角色,替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任凭她那三寸不烂之舌,将男方的背景头头是道、天花乱坠的描述一番;加上那七八箱的聘礼,好事也就近了。其实,到这个时候女方还是没能看见她的准夫君的。因为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也便糊里糊涂地盖上红盖头,由“红娘”领着上了八抬大轿,三九叩拜之后进了另一个男人的生活世界里了。而今天“相亲”这个词之所以红火,不是因为传统的形式了,是因为价值取向的差异罢了。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也在追求高效率的恋爱。人们没有更多接触异性甚至于达到交心的程度这样的契机了。在“剩女”、“剩男”、“宅男”、“宅女”蜂拥出现的现今社会,“相亲”这样的形式正好符合了这样一种需求:一眼对上了,后续发展再看看为人,到说不准成了一对;要是第一印象就不好,那礼貌拒绝之后,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罢了,也不伤和气。然而在这个消费娱乐的时代,“相亲”类节目的大肆出现,却赤裸裸地破换了这本身单纯的形式。我们所熟知的相亲类节目,如《相约星期六》、《爱情连连看》、《百里挑一》、《非诚勿扰》等等,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相亲”形式和恋爱观。“相亲”不再是简单的见面了解,却成了娱乐大众,带有很强效益性的商业行为。它不仅摧毁了传统的爱情观,也引发了社会价值观的分歧,触碰到社会和公众最大的承受力底线。我有段时间很是迷恋《非诚勿扰》,孟非和乐嘉绝对是舞台上永远的对手,在他们相互的讥讽和“揭露”中,使节目吸引了很多的眼球。然而一个收视长虹的节目背后必定是赤裸裸的商业利益,它必定会透支社会舆论,如此这样才有更大的利益。像周立波分析的那样,“相亲”类节目的崛起必然导致某种错乱:首先,它的大量出现本身是不该的。“相亲”本身是一种“慢热”的恋爱手段,而只有相互的交心才能获得另一方的好感,甚至于喜结良缘,那么这样的形式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像《非诚勿扰》它的主题是探讨现代青年对恋爱、婚姻关系的探讨,但这样标榜真诚的节目,很多嘉宾都是假的,连台坐镇的女嘉宾总有节目组里请来的“托”,她们只是负责“亮灯”和“灭灯”的把手,哪有一个外来的男嘉宾能将她们带走呢?其次,这类节目造成了形式上的错乱。传统的“相亲”是一对一的,这样男女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能真正深入的了解双方,在同等单位时间里对对方的了解程度更深,在社会生活节奏快速发展的今天,又怎能说不是更好的抉择?而“相亲”类节目的出现,无论是男选女,还是女选男,总是一对多的形式。例如《非诚勿扰》的舞台上,一个男嘉宾需要面对20几个女嘉宾,2位所谓的情感专家和主持人的轮番轰炸。我们可以相信,一张在怎么伶俐的嘴巴也难挡住那么多七嘴八舌的提问,不是吗?这样一来,女嘉宾对男嘉宾的了解可以更为全面,但男嘉宾难道真的只凭一见钟情来带走心仪的女嘉宾吗?最重要的是,它造成了价值观上的错乱。一方面这类节目的泛滥透支了关于“相亲”的社会话题,因为传统爱情与之相区别,男女嘉宾使尽浑身解数来参与这场恋爱的游戏;另一方面,财富、地位被一再搬上台面,像“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的拜金女马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有人拜金必定有人炫富,很多富二代标榜赤裸裸的金钱利益,不知廉耻的在舞台上“拼爹”。这样的行为必定触动了社会道德的底线,难道“相亲”只是两个商品互相衡量表面价值的低级游戏吗?“相亲”类节目的发展本身是社会诱导的,我们也相信如果价值取向是正确的,那么它也可以去引领社会的思潮;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只是去引导这类节目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