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树立智慧的教育观摘要:本文通过论述知识、智慧的存在、发展和变化,以及它们之间又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提出教师要树立智慧的教育观,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张。关键词:树立知识智慧教育一、智慧的教育观的有关论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年代,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它的教育。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说:“21世纪教育的最大变化是:教育正在变为学习和交流活动,将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将从规范的统一性转变为选择的多样性,将从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总之,教育应该成为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的发动机。”所以,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传统的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属于知识型教育。知识观在教师思想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教育就是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并没有错误,但它只是教育的任务之一,就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知识只是创造的前提条件。知识不是智慧,传授知识不等于给人智慧。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人对事物认识的概括,属于经验的范畴,智慧是人的认识能力,属于心理的范畴。知识具有客观性,是个体思维活动的结果,可能脱离个体存在;智慧不具有客观性,它始终依附于个体,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也就是说,两者不是一个概念。作为智慧和新的思维活动离不开知识,但它又不是知识的本身。知识、智慧是两个范畴,但它们又是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概而言之,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智慧是知识的内化现象,即借助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问题。无知,何来的知识内化?所以,无知必然无智。知识是智慧的物化现象,即心理活动的结果哦,以思维为例,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定等思维创作,而得出的结果,如概念、定理、规律等为知识。无智,不进行思维活动,何来的思维结果?所以,无智必然无知。知识具有可传性、可测性,智慧具有难传性、难测性。知识与智慧既然是两个概念,犹如两个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它们之间的差异不平衡现象,即知识与智慧在发展中的不同现象是普通的、绝对的。因此,教学中传授知识,不等于给人智慧。一个人,他知识与智慧的不同步是绝对的,一般有如下可能:知识超同步于智慧:即知识多,智慧低,或知识少,智慧更低。通常人们称它为“高分低能”。这是应试教育中存在较普遍的一种弊病。智慧超同步于知识:即知识少智慧高,或知识多智慧更高。这叫“高分超能”,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它是我们教育的理想追求。然而,事物的差异与不平衡,并不排斥事物的统一与平衡,也就是说,知识与智慧的不同步是普遍的,绝对的,不同步并不排斥可以同步,但是,后者是偶然的、相对的。两者的同步也有如下可能:知识少,智慧低:即“低分高能”。这是教育没有达标的表现。知识多,智慧高:即“高分低能”。这是仅次于智慧超同步于知识的一种良好教育。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分析知识与智慧的同步、不同步,是为了在理论上对它们有个清晰的认识,在宏观上有利于不断地研究,改进教学,树立智慧的教育观。具体到一个人来讲,他掌握的知识和他的智慧同步、不同步;哪种知识和智慧同步,哪种不同步;何时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同步或超同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问题,所以,不能简单、不变地认定某某是“高分低能”,某某是“高分超能”,需要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造条件改变“高分低能”,使更多的学生向“高分高能”或“高分超能”转化、发展。二、怎样才能树立智慧的教育观人才的本质是创造。创造属于智慧的范畴,是高层的、闪光的智慧。因此,造就人才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由传统的知识型教育转变为智慧型教育,即教学由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通过传授知识给人智慧。社会信息化的结果和知识与智慧的不可分割性,当今教育应担负起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双重任务。但基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传授知识是手段,启迪智慧是目的。教师应是通过教书给人智慧的人,他既是知识的化身,又是智慧的化身,当然,更重要的是后者。教育科学是研究传授知识的科学,又是研究给人智慧的科学,当然,更重要的是研究通过传授知识给人智慧的科学——“聪明学”。教师要树立智慧的教育观,采用科学的方法,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要重视广泛的学习知识智力、创造是知识的内化,无知,既无智力,也无创造力。知识越丰富,内化的潜在性、自由度越大。因此,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力必须重视知识的学习。当然,知识不等于知识的内化,前者是经验本身,是客观的,后者必须借助知识之外,还需要有其他的条件,如先天的神经类型、基因,以及个人掌握知识的熟练、结构等。所以,知识丰富,智力、创造力不一定高,两者有明显的“剪刀差”。但这并非知识本身带来的,而是个体掌握知识的虚假现象,结构混乱等,所造成的知识和知识内化之间的一种极差效应。所以决不能由此得出,不需要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