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一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民乐一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doc

民乐一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二期终语文试卷第页共NUMPAGES8页民乐一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命题人:肖银年张胜载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要求考生一律用黑色中性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戏剧是描写人生的艺术,真实应是它的第一要素,人们常说,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戏剧的基础,是生命;善是这个生命的意义、价值;美使得这个生命有持久的可以品味的艺术魅力。戏剧的真实,其基本品质之一是能使观众信以为真。观众明知戏是假的,舞台所演乃是虚构的世界,看戏是娱乐,是一种精神游戏,为什么又很乐意在心理上接受戏剧的支配,做“介于信与不信之间的有意识的自欺”呢?原因就在舞台上表现的人生,能使观众产生可以出入于自身经历的种种联想,从而加深对人生的体悟。有了这种联想、体悟,就会获得虽假犹真的审美愉悦。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说:“戏剧与任何艺术相比更要求中肯恰当。如果一出戏能令人相信‘事情正是这样的’,那么,即使它缺点很多,仍不失为好戏。”如果一出戏连可信这一关也过不去,观众在看戏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就难以进入审美状态,有时甚至感到智力受了伤害。这样的戏还有什么价值呢?戏剧的真实,必须是动人的,是情感化了的真实。在社会科学中,真实可以用理性来直接表达。但在戏剧中,理性隐藏在情感之中,是靠情感的真实来影响观众的。明代作家袁于令(1592~1674)说得好:“剧场假而情真。”这个“情真”,先由艺术家体验到了,他先被自己的体验所激动,才有可能打动观众。而戏剧的情感,是感性状态的理性,总是包含着是非判断的。表现美好的情感或邪恶的情感,都是经过了艺术家理性之光的照耀,是审美化了的东西,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所以看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会染上麦克白的野心、理查三世的残忍、奥赛罗的猜疑。戏剧中的真总是要引人向善的。现代戏剧在对人性的描写上,会超脱于过去的价值判断,其表现方式也不一定黑白分明,有些作品还着力于表现“灰色地带”,仍然不会泯灭是非善恶,泯灭理性精神。那种不包含是非善恶的愉悦,只是一般的消遣性娱乐,成不了高尚的娱乐,不是戏剧真正的审美愉悦。戏剧的真实,还应当是有力量、有力度的。这种力量,源于戏剧的真实、真情,不是细琐的、卑微的,而是表达了某种“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旨趣”(黑格尔语),或者如恩格斯说的“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我们不能要求许多作品都有思想力度、深度,但如果太缺少这类作品,现代戏剧就没有脊梁骨了。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感性状态的理性”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包含着是非判断的内容情感化,表达在戏剧中感染观众。B、理性是内核,情感是外在,是靠情感的真实来影响观众。C、包含着是非判断,表现为一定的情感,是审美化了的东西。D、先由艺术家体验到的情感,外化为理念,然后传达给观众。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真实是戏剧的重要因素,它在艺术真善美的统一体中应排在第一位。B、有了虽假犹真的审美愉悦,观众就可以出入于自身经历而引起联想。C、品格高尚的娱乐是要引人向善的,其表现形式是情感与理智的结合。D、失去真实性,观众在看戏过程中就会产生疑问,难以进入审美状态。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靠情感的真实影响观众,但完全没有理性的戏剧不能让人产生真正的审美愉悦。B、现代戏剧描写人物并不一定黑白分明,理性倾向不太明显,这与传统戏剧有所不同。C、戏剧要有思想的力度与深度,就要表现大题材,表现历史的内容以及对历史的感悟。D、能够“表现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旨趣”的戏剧,具有一定的力度,是戏剧的脊梁。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别弟文(清)施补华光绪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噶尔还湖州,施子饮之以酒,告之曰:吾家故寒敝也,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产,愀然不可为生;贫人得十金以为资本,则左宜右有[1],所处之势异,所操之术殊也。此行归资之外,赢数百金,岂非贫人之雄乎?以此坐市上权量百货,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终岁之所获,足以赡妻子。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吾忆道光二十又九年,吾父弃养,吾年十五岁,尔年九岁。家无一笥衣、一贯泉[2],租屋而居,月偿其值。岁又大凶,米价十倍。吾母晨起坐络丝,率至夜半,得泉一百,籴米作粥,杂以菜根豆屑,母子乃得半饱。一日不络丝,即忍饥清坐,人有问之,则曰:“已食毕矣。”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尔亦拾薪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