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城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环境评估书.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347 大小:9.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莒县城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环境评估书.doc

莒县城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环境评估书.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3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莒县城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信息公开版)环评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SHANDONG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环评证书:国环评证甲字第2402号二〇一四年十一月·济南评价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法人代表:边兴玉项目名称:莒县城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文件类型:环境影响报告书地址:济南市历山路50号电话:0531-85870027传真:0531-85870027邮编:250013前言莒县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日照市西部,位于东经118°35′~119°06′,北纬35°19′~36°03′之间,西邻临沂市的沂水县和沂南县,东邻东港区和五莲县,南接临沂市的莒南县,北连潍坊市的诸城市。莒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有206国道(烟台至浪暖口)、335省道(兖州至石臼所)、225省道(莒县至阿湖)、336省道(莒县至界碑)四条过境公路从县城经过,日东高速从县城南部通过,胶新铁路从北部通过,县内公路四通八达。莒县县城座落在城阳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南,商业、通讯、文化、卫生等服务设施齐全。南北最大纵距75.6km,东西最大横距37.4km,全县总面积1952.42km2,总人数约为110万人,辖17个镇、4个乡,1260各行政村。17个镇是城阳、招贤、阎庄、夏庄、刘家官庄、峤山、小店、中楼、龙山、东莞、浮来山、陵阳、店子集、长岭、安庄、碁山、洛河,4个乡是寨里河、果庄、桑园和库山。近几年来,莒县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莒县已建成一处生活垃圾处理场,位于莒县城东南龙山镇前申家沟村东南偏东约1km的山涧中,该填埋场原设计服务范围为莒县城区及垃圾场周边乡镇的镇区生活垃圾,但随着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实施,莒县其它乡镇的生活垃圾均需要处理,同时因该填埋场场址位于莒县城区的南部,因此目前该填埋场实际服务范围为莒县城区及莒县南部乡镇的生活垃圾,实际日填埋垃圾量已达600吨,整个填埋场服务年限缩短为11年。目前莒县北部的6个乡镇洛河镇、果庄乡、安庄镇、碁山镇、库山乡和东莞镇距离莒县现有的垃圾填埋场距离较远,据估算,最近的运输距离约为44km,因此莒县北部6个乡镇的垃圾暂未统一收集处理,基本上都是随意倾倒,无序堆放,无固定的垃圾收集点,也无规范的垃圾处理场,使得全县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高,影响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全面推进,因此莒县环卫局拟在碁山镇珠山村东南约510m处新建本项目,以卫生填埋莒县北部六乡镇(东莞镇、安庄镇、碁山镇、洛河镇、果庄乡、库山乡)的生活垃圾,本项目建成后可全面实现莒县城乡环卫一体化,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拟建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64.3亩(约10.9549万m2),建设性质为新建,总投资5276.54万元,处理莒县北部六乡镇的生活垃圾,日处理生活垃圾240t,采用卫生填埋处置方式,设计服务年限为12.2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拟建工程需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单位莒县环境卫生管理局委托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承担该项目的环评工作。我院接受委托后,对拟选场址进行了现场踏勘,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莒县城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2014年3月25-26日山东省建设项目环境审核受理中心在莒县组织召开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专家审查会,会后我院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环境现状监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也得到了部分专家的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项目组2014年11月I目录第一章总论····························································································1-1第一节编制依据····································································································1-1第二节评价目的与指导思想················································································1-7第三节环境影响因子的确定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