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高二语文教案5.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金币:12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培训机构高二语文教案5.doc

培训机构高二语文教案5.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2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4一、检查作业,相机指导二、讲授新课《咬文嚼字》1、作家作品: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2、读课文,思考问题,做字词练习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3、精讲课文解题:“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精讲第一部分(1——5)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提问: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明确: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提问: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提问: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明确: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提问: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明确: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提问: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明确: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提问: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明确: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提问: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明确: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提问: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明确: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小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课堂练习做《咬文嚼字》课时练习一份,当堂订正,巩固学习成果。布置作业背诵翻译默写《归去来兮》;预习《咬文嚼字》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