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议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doc

浅议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doi:10.3969/j.issn.1673-6060.2012.02.029浅议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张立磊(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文章在分析我校园林专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鉴明了园林学科教学中“生态学方向”与“设计美学方向”的区别,提出了在实践教学中的侧重点。同时对园林专业从招生到教育模式都提出了改革意见,提出专业课之间的“统一部署、相互兼顾”的教学理念和调整教学结构、细化园林教学的改革设想。关键词:园林专业;教育模式;统一部署与相互兼顾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060(2012)02-0106-03收稿日期:2011-09-15作者简介:张立磊(1978-),女,河南新乡人,讲师,主要从事城市景观工程、园林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从普通高校园林专业招生到今日,已经过去了30年,学科建设也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学科教育仍面临不少现实问题亟待解决。我国高校园林专业的发展是以农林院校为起点的,专业教育以植物应用、生态建设、环境感悟力为主体,同时训练形式景观。这样,“生态学”与“设计美学”在学科教育中就要交叉使用。教育模式是以“生态学”为主,还是以“设计美学”为主?为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向和深造,我们更应该倾向于哪个方面?本文针对目前“主辅不分”的教学模式及对教学工作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改革意见和建议。一、“生态学”与“设计美学”在应用上的区别“生态学”与“设计美学”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在学术上没有贵贱之分,更没有谁先进谁落后的评价,就如生活中“生存”与“爱美”不能截然分开一样。但在任何一项总体规划或大的设计中都是把人的生存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让环境更美。所以“生态学”与“设计美学”在设计应用上就有主辅之分。那么,以“生态学”为主、“设计美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就有了它的理论基础。是不是“设计美学”永远都是为辅呢?当然也不是,当设计对象的生态环境相对稳定时,就需要在局部较小的范围进行美化,“设计美学”就会占主导地位。但是,对一所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来讲,在授课时能不能让“生态学”与“设计美学”齐头并进、不分主辅呢?当然也不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校时间是有限的、师资力量是有限的、教学资源也是有限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绝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扬长避短、彰显优势才是我们总的专业建设理念。从我校的文化积淀来看:我校是以农学起步的,农口学科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农学科是我校的重点学科,在我校的发展上占有决定性的优势。从我校的师资力量来看,园林学科的教学师资主要也是从农林院校毕业的,对生态类知识的应用更加熟悉和得心应手。从我校的实验基础分析看,周边的校实验基地和城市景观皆以改善城市生态为鳌?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校的园林专业应确定为以“生态学”为主、“设计美学”为辅的专业教育模式。二、“生态学”为主、“设计美学”为辅的专业教育模式的实施(一)新生入学编班与基础教育园林专业的学生在校四年,其中第一年是基础课程,后三年是专业课程。第一年的基础课程要学习素描和三大构成理论。众所周知,包豪斯的三大601第2期No.2河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2012年2月Feb.2012构成教育是设计类专业的灵魂,艺术院校一般设置三个学期进行学习训练,而园林专业学生只学习一个学期[1]。另外,在招生过程中园林专业也没有像建筑专业那样加试“绘画”,导致很多对绘画没有基础和不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园林专业。授课时间短、学生绘画基础层次不齐,给教学实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新生入学后先进行素描绘画方面的测试,根据程度不同分班授课,以达到“因材施教”、各取所需。对不同的班级,教师可备不同的教案,布置不同的作业,以促进学生更快地进步。但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分班不是为了淘汰,而是为了提高,为了整体的教学效果。分班后的学生之间依然存在着不同与差异,只是比不分班前的差异小多了。面对依然存在差异的学生群体,教师要格外注意学生原具有的绘画技能基础,要求他们用刻苦勤奋的训练和科学的方法去提高;要格外注意学生本身对绘画创作的直觉性感受,提示他们按照自己已经具有的思维设计去创作;要格外注意学生自身具备的创作潜能,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审美潜意识,并且顺应这个意识去引导学生。当学生发现自己有这么多的优点,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