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与护理.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与护理.doc

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与护理.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与护理刘洁,岳宗玲,王玉丽(山东单县妇幼保健院,山东单县274300)关键词:护理学;产后出血;防治;护理学科分类代码:32017120中图分类号:R4731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775(2005)04-0297-02产后出血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亦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提高防治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本文通过对我院2000-12~2003-12间发生的产后出血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临床上关于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选自2000-12~2003-12间,在我院分娩住院的有完整资料记载的产后出血58例。本组患者年龄20~38岁。其中,初产妇40例,占6819%;经产妇18例,占3111%。按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500mL者,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h以及产后2h~24h3个时期。2结果211产后出血原因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及凝血机制障碍。其中,宫缩乏力36例,占62%;胎盘因素16例,占27%;软产道损伤5例,占8%;凝血功能障碍1例,占1%。年龄20~30岁14例,占24%;30~35岁28例,占48%;35岁以上16例,占2715%。胎次:1胎16例,占27%;2胎20例,占3414%;3胎22例,占38%。多胎妊娠易诱发产后出血。212产后出血与休克58例产后出血,出血量最多2000mL,最少500mL,失血量≤800mL30例,占5711%;>800mL19例,占3217%;失血量≤800mL且发生失血性休克3例,占015%;>800mL发生休克者6例,占10%;提示出血超过800mL则休克发生率明显增高。213产后出血的发生时间出血发生于产后2h内48例,占8217%;>2h者10例,占17%。两者比较,说明大部分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h以内。214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宫缩乏力性出血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流产(包括人工流产及自然流产)、分娩次数、胎盘滞留、妊娠并发症及病理妊娠(依次为妊高征、双胎妊娠、前置胎盘、心脏病、死胎、羊水过多)。分娩并发症依次为胎膜残留、胎盘残留、产道裂伤或血肿、宫颈裂伤、活跃期停滞、子宫破裂、子宫切口破裂、子宫切口感染、子宫复旧不良及精神因素等。剖宫产49例,导致产后出血占84%;阴道助产9例,占15%。3体会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则影响产妇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由于产后出血发生率仍比较高,因此提高防治产后出血的水平,仍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措施。311产后出血原因宫缩乏力性出血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导致宫缩乏力的原因很多,如巨大儿、多胎导致子宫过度膨胀;妊高征可导致子宫肌的水肿、纤维化等病变。以上因素均可影响子宫收缩。实践证明,胎儿娩出后立即给予缩宫素20u肌注,娩出胎盘后,双手加压下腹部按摩子宫,可明显减少出血量。312妊娠及分娩期合并症病理妊娠、合并症、产程异常及处理不当,做为直接或间接因素可引发产后出血的发生。因此,应尽可能的减少软产道损伤,正确处理第三产程,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做好输血、输液准备,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病例做好预防。313产后出血的好发时间对高危孕妇应进行系统监护,如分娩后应留在产房观察2h,送出产房时应执行交接班制度,护士在接产妇时要测血压、按压宫底,观察宫底高度,阴道流血及排尿情况并作好记录。314精神因素产妇过度焦虑和疲劳可导致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和内分泌改变,可致子宫收缩减弱、疼痛敏感、产程延长及出血过多。分娩本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有些产妇对分娩不了解,产生心理恐惧,造成792第29卷2005年第4期黑龙江医学HEILONGJIANGMEDICALJOURNALVol.29,No.4Apr.2005浅述输液中微粒对人体的危害谢忠艳(黑龙江医学会,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关键词:护理学;输液;微粒;危害学科分类代码:32017120中图分类号:R473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775(2005)04-0298-01静脉输液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临床应用极广。但是由于它提供了一条直接对外的通道,使输液中各种微粒异物亦随之大量进入血管中,进入血管的微粒,异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