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大调曲子的发展历程和生存现状.pdf
上传人:13****5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6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南阳大调曲子的发展历程和生存现状.pdf

南阳大调曲子的发展历程和生存现状.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南阳大调曲子的发展历程和生存现状大调曲子是南阳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曲艺,追求曲词文雅、落落大方,演出时会有特定的演出标准。大调曲子崇奉儒教,推行孔孟理念,注重知识内涵和礼法举止,以诗篇曲赋为根本,以规矩礼制、仁义德行为宗旨,广受大众的喜爱与推崇。本文将带领大家一步步走进大调曲子,更加深入的了解大调曲子的独特魅力,借此希望更多的人去认识它、了解它、关注它,为它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出力所能及的力量。一、南阳大调曲子的形成(一)两种起源说对于南阳大调曲子何时传入南阳这一问题,众说纷纭,基本上分为“明末清初说”与“清乾隆年间说”两种观点。明末清初说:在李《大调曲子传入南阳时间考辩》一文中曾提到对于俗曲在开封的何时兴起、何时盛行,从俗文学史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并以此为根据推断俗曲在南阳兴起的大概时间,初步将其定在明代中叶之后。依其意得出结论:大调曲子是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才得以传入南阳,时间上应该是在明代嘉靖(公元1522—1566年)以后到清朝初年这一段时间,随着商路流传入南阳。清乾隆年间说:“在《大调曲子初探》一书中,从黄河水患的角度,指出了鼓子曲由开封艺人逃荒至南阳而传播的过程,不少曲子抄本是由开封传来的”,从曲艺文本的角度说明了鼓子曲是如何从开封流传到南阳的。笔者将其总结为:鼓子曲应在清朝乾隆(公元1736—1795)年间或乾隆五十四年(1778年)因黄河决口成灾,随鼓子曲友外逃、卖艺传入南阳。(二)顺应历史潮流创新发展清末到民国初年,大调曲子仍很盛行。“五四”以后,新文化新思想,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喜欢能够反映新生活、新精神的曲艺,而这时期的南阳大调曲子,曲牌不断增多、更新,在曲目方面更是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地反映民众的心声、表现社会的新生活和新面貌。1957年著名演唱家张华亭把大调曲子放到戏台上公开表演。1959年河南省曲剧团正式创立,并且邀请南阳市的大调曲子演唱家为老师,教授大调曲子唱法和三弦的指法技艺。二、大调曲子的艺术特色(一)注重规矩讲究礼义大调曲子拿诗篇曲词做其根本,规矩礼法、仁义道德作为主旨,广受大众的喜爱和推崇。规:演出时,要做到衣着得体,坐姿端正,目视前方。矩:弹奏乐器者居右,演唱者居左,演唱开始前,要收回心神。礼:注重礼法,演唱前要做到礼让,拱手让别人唱。法:演唱者的演唱曲目不能偏离题目和场景。仁:无长幼之分,统称为曲友。義:一个“义”字连接着曲友之间的情谊,只要遇见都会盛情接待。道:道不同者,不相为谋;道同者,以诚相待。德:曲友唱完皆称“好”,不可贬低嘲笑。(二)雅俗共存的风格雅派是以其高雅脱俗深奥复杂而成为卓尔不群的阳春白雪。其曲词雅致,布局规范,韵脚讲究,每一篇曲词都是一篇卓越的文章和押韵的长诗。在刘满仁先生编写的《南阳大调曲子精汇》这本书里,总共收录民间传奇19曲,列国秦汉13曲,三国8曲,隋唐明8曲,红楼梦8曲,西厢记3曲,其他5曲。书中对于每一篇曲词的记录都极为详尽。以《二请诸葛》为例:[阴阳句]观此地山明水秀,园林幽静,满山中苍松翠波,小桥西孤舟斜横,恰似那蓬莱仙境,又似那桃花源中,诸葛亮为盖世人杰,卧龙冈塔称地灵。在这几句词中,运用“山明水秀”“苍松翠波”的优美典雅词句,描述出一幅如画般的美景,使听众仿若身临其境。俗派是大调曲子为了适应百姓的欣赏口味,在原先雅派的框架上进行改进和创新而成的。俗派在其发展期间,不停的创新更替,慢慢浮现出一些带有表演成分的东西。表演者之间有了明确的角色分配,还配上相应的动作等。在这一改革创新的时期,出现了一种踩着高跷唱曲子的形式,其把踩高跷技巧性高、欢悦多变的特点与朗朗上口的杂牌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当时备受人们欢迎的“高跷曲”。(三)韵味独特的唱腔南阳大调曲子的声腔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淳朴、原音色的特点,大多控制在中音区和低音区。通过对大调曲子的调查和对当地曲友的走访,得出结论:对于下方二度倚音的出现的次数最多,达多45%。而滑音等美化、润色类的演唱技法出现较少,只有1.5%和2%。(四)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大调曲子伴奏时所使用的乐器有三大类:弹拨类乐器、拉弦类乐器、打击类乐器。在这些乐器中,三弦、古筝、琵琶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三弦在大调曲子演奏时是唯一一个不能用其他乐器替代的。在表演大调曲子的时候,以前都用的是中鼓三弦,为了能够更好的配合男性的音域,所以伴奏者往往会将弦定在低音区的1和5,最多也不会超过中音区的1。因为使用三弦伴奏时大多把音域控制在低音区,所以它的音就给人以浑厚丰润的感觉,其独特的韵味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琵琶的呈现力是非常强的,其指法也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