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课堂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上海市第八中学张敏霞如何领悟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解决当前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为孩子们的中国心注入强大动力?在我校“两纲进课堂”的主题引导下,作为一名第一线教师,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在历史课堂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一、历史学科与民族精神教育历史学科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学科。清人龚自珍说:“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出自龚自珍《古史钩沈论》)。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途径,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国格和人格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历史学科与民族精神教育的关系,是毋须多言的。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历史教师,应把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己任,寓民族精神的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使祖国辉煌的历史成为青少年的骄傲,在历史教学中传承民族的根,培育民族精神。我与各位老师交流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望各位专家同行的批评指教。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教材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精神教育素材库,教材中随处可以发现关于民族精神的生动材料。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禁烟英雄林则徐等等。合理补充国史资料上海高中历史新教材,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给了每一位历史教师极大的发挥空间。于是,在组织每课的教学时,我就“利用”了这样的空间,补充了部分中国史的知识,向学生介绍我国优秀的古代文明、近代不屈的抗争与探索以及当代的崛起;比如,在高一历史的序言课中,我从一个震惊世界的文物失踪讲起,它的发现更有力的说明了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然而今天,“北京人”头盖骨在哪儿?通过教师创设特定历史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着“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转移和失踪,学生们时而为我国发现具有世界意义的古人类化石而自豪,时而为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物的窥视侵占而愤慨,时而又为文物的下落不明而惋惜。在学生起伏的情绪,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又如,在高一历史的《金属工具》、《文字》一课中,我调整了教材内容,补充了关于中国青铜器与甲骨文的资料,分别以“青铜之美”、“解读甲骨文”为活动,将优秀的中国古代文明成为鲜活的历史材料,在学生面前展现生动的历史画卷,由此,让学生走近、感悟历史的同时,产生对中国文明的认同与热爱,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本国史教育,通过叙述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能够形成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拓展历史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包含许多内容,如果能有效地把课外资源融入历史教学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对于民族精神教育,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如民族英雄、革命遗址等。教师可以把课外活动与课堂内学习结合起来,开展“家庭采访调查”、“寻找上海成长的足迹”等的体验性学习活动。比如,在一节课题为《改革开放》的初一历史课中,我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内学习结合起来,开展了一次“家庭采访调查”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自行的家庭采访调查,从长辈的记忆中、从家中祖辈的老照片等史料中获取过去历史信息。我尝试通过讲述家庭、社会的变化来折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有意识的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构架起“家史与国史”的联系,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改革开放使神州巨变、民族腾飞。同时通过,用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三、关于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反思历史教学具有开放的、民主的性格。它是一门学会思考的学科,是养成现代公民素质、素养的学科,而非教化的学科。历史中观点的“种植”靠的是自觉、主动的学习,而不是灌输。因此,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点:1.“润物细无声”历史不是用说教的方式强加于人,而是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人和事去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地起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在寓爱国主义和德育于的教学中,不断变换提问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荡学生的心灵,在“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氛围中,渗透这种思想教育因素。2.事实胜于雄辩历史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3.循序渐进历史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民族精神教育渗透的渐进性。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渗透民族精神教育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难以过多。渐进性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