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乡土文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中国历史悠久,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学生对此有亲切感、认同感,对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有自豪感。在枯燥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书育人,“教书”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育人”在于培训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经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和总结,我认为融“乡土历史”于历史教学中,在教书育人上都能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一、利用“乡土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现行中学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主要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较少兼顾各地、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因而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与鲜活性。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不太喜欢历史课,但每当谈到与本地历史密切相关的话题时,学生情绪激昂,有时争论不休。教学中,教师把课程知识点与家乡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勾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对家乡史事的亲切感,用已感知的家乡史事去感悟课程中的知识点,激发其学习兴趣;或点明课程知识点与某个家乡历史遗产的具体联系,使学生在今后接触地方文化遗产时,联想课程相关知识点,以家乡史印证中国史,激发其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科的学习主动性。初中生喜欢表现自我,如能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对具体的家乡历史事件作诠释、辨识、解说,在人群中展示其学识,博得人们的赞许,满足其成就感,自然会激发其探索欲望,产生对历史学科的情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的家乡在宁夏,宁夏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宁夏灵武市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和遗物表明,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在宁夏屯垦,境内修筑了闻名世界的秦长城,还兴修了著名的秦渠,开创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到汉代(前206~220年),这里农耕经济已相当繁荣。唐代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即唐肃宗。当时,宁夏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蒙古灭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明设宁夏卫,清设宁夏府。民国初年,宁夏府改为朔方道,1929年成立宁夏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撤销宁夏省,将阿拉善等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其余部分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花儿”是流传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高腔山歌,曲调高亢悠扬,歌词淳朴清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2009年,由宁夏、青海、甘肃等地捆绑申请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取得成功。“校园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年,宁夏教育厅、文化厅联合制定下发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计划实施纲要》,计划通过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5年的合作和传承措施的逐步落实,让更多年轻人倾听、亲近“花儿”,了解、接受“花儿”,同时发现和培养一批热爱民间艺术,有志于“花儿”演唱的专门人才,让宁夏优秀民间艺术代代相传。把这些乡土史资源,如果能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有选择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对历史产生亲近感和浓厚兴趣,对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二、利用“乡土史”拓展课程资源。“新课标”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新的初中历史课程加大了课程内容的革新,基本消除了传统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细”现象,较大幅度地减少繁杂的知识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降低了课程的难度,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这给课堂教学渗透乡土历史知识提供了平台。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宝贵的乡土历史遗产,无疑是拓展课程资源的重要史料(包括历史遗迹资源和口碑资源)。同时,也扩大课堂教育教学的范围。我们宁夏境内的西夏王陵是我国现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区,被世人称为“东方金字塔”。分布着九座帝王陵和140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在讲古代史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个乡土资源拓展,激发本地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我在讲授《红军不怕远征难》这节课时,我通过收集有关红军长征途中翻越六盘山的相关史料,通过结合史料和宁夏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