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近现代之命运.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8.7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传统文化在近现代之命运.ppt

传统文化在近现代之命运.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龚自珍:“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毛泽东:“思想文化是一块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温斯顿•丘吉尔:“热爱传统从未削弱一个民族,实际上传统在危难之际增强了民族力量,但是新的思想必须降临,世界必须滚滚前进。”在中国近代的每个发展时期,传统文化都不可能不受到社会变革的挑战,每一次社会变革上在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批判旧传统的色彩。“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1.变革是中国近代发展的大趋势。在中国近代的每个发展时期,传统文化都不可能不受到社会变革的挑战,每一次社会变革上在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批判旧传统的色彩。2.传统文化与近代变革理念之差异:传统文化以保存传统社会为己任,近代的变革却要改变传统的社会;传统文化的理想在过去,近代变革的理想却在未来;传统文化崇尚保守,近代变革却具有革命性。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来的弊端:一类扶乩、纳妾、缠足等迷信的和反人性的恶习。二是传统的戏剧、曲艺、中医、重要、气功、拳术等民族文化遗产。三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旧道德和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三、传统文化为近代变革提供条件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五、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易》曰:“见群龙无首吉。”《春秋》曰:“太平之世,天下远近大小若一。”《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传统“大同”社会政治理想的基本特征:(1)平等——社会平等与世界平等;(2)公正——以“贤能”为标准选拔各种人才;(3)人类一体化——社会一体化与世界一体化等。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2.在宣传变革思想以造成变革运动的过程中,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桥梁作用。《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为刘歆所伪造,以服务于王莽新朝,因而后人称汉学为新学,即伪经,而非孔子之典籍。康有为反对当时流行的汉(乾嘉学派)宋(程朱理学)之学,使其失去存在的依据,为变法维新扫清障碍,并起到思想解放作用。胡适: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既然是以孔子思想为正统,那么,孔子思想自然而然也要为专制负责。中国受孔子民主理想及其教育方法之熏陶,故富于民主思想。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自由主义及民主主义国家者,孔子之学说有以致之也。(1939年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主持美国匹兹堡大学孔子纪念堂揭幕典礼演讲。)3.外来新文化的广泛传播,也是通过与传统文化实行某种程度的结合而实现的。1.衰落与让位:(从属地位)经书的搁置、道统的中绝、孔子的被冷落、科举制的废除等2.改造与新生:(1)传统的文化典籍等表现形式经历过近代变革之后,逐渐恢复了作为历史文献和杰出思想文化人物的本来面目,从被利用的工具变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他们身上笼罩的灵光消失了,他们的价值却反而得到了更好的承认。(2)近代变革打破传统文化原来的体系,清除传统文化原来的保守和专制精神,按照近代新文化要求,重新进行筛选、整理和阐发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当今文化建设的内容,使传统文化中仍有活力、仍有意义的东西变为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五、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参考文献:1.宋德华:《传统文化与中国近代的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5期。2.刘学照:《太平天国与传统文化略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3期。3.简明:《太平天国与传统文化》,《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12期。4.徐进阁:《论传统文化对中国早期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