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小学美术欣赏课.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一节小学美术欣赏课.doc

一节小学美术欣赏课.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节小学美术欣赏课有人提出来:要让儿童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认为这样儿童发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会更敏感。在这个观点的支持下,我们提供很多的大师作品,期望孩子们能在与大师作品的经常接触、对话和欣赏中,吸收艺术大师们的构图,线条,作画方式,对色彩的运用,画面的总体感觉,甚至某种艺术语言,并进而拥有丰富的艺术感觉。可我们常常忘了学生,他们想看什么?他们喜欢看什么?我们以一种成人的眼光为学生筛选着经典的作品,而很多时候学生的艺术偏爱与我们并不相同。在讲授《农民画》一课时,我遇到了这样的尴尬。上课伊始,我出示了几幅农民画,原本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交流,分析农民画的特点,了解农民画的风格。当孩子们看到了这些画时,他们竟然是这样评论农民画的:这画是怎么画的,怎么会有蓝色的树?一点都不像真的;这幅画画得太乱了,看不清画的是什么;这也是画?还是画家画的?(神情很是不屑);这幅画上的人太吓人了,既没眉毛又没鼻子,像个四不像……然后就不再给予更多的审美注意。由于学生不喜欢农民画的这种表现形式,所以就很难透彻的理解农民画的画法特点,在进行改画、添画农民画时,学生就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表现。美术是视觉艺术,离不开作品的欣赏。面对上面的尴尬,我时常想,我们的确需要让学生接触充分的、大量的、多元的美术作品,训练他们的识别能力,加强他们对感官与特质方面的注意程度。但是,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怎样的欣赏题材呢?我们要怎样筛选不胜枚举的美术欣赏资源呢?是否也应该关注一下学生的需要和现实,在这两点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发掘一些能在教学目标与学生之间实现共通的美术作品。面对同样树叶、花朵、枝干,在普通人眼睛里看成是平常的自然状态,到了美术家眼睛里都成为了美术学科要素,点、线、形、色彩、节奏、疏密、韵律等等,这些要素是美术创作中最重要的。所以,美术家的眼睛在看的时候,已经按照自己特有的思维形式在指挥自己的眼睛了,他们的眼光自然也就同普通人有着不一样的视觉倾向。那么怎样让学生也像美术家那样来看美术作品呢?我从新课标的理念中找到了答案:真正的欣赏,不光是用眼看,还要用脑“看”。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评论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比做可以剥开的“洋葱”。从表面的“再现层”到“诠释层”到最中心的“审美层”。我们又该怎样让学生学会剥“洋葱”呢?在教学中,学生并不能像成人一样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他们常常有一种“求实”心理,只注意欣赏对象的内容,忽略其形式,也无法自觉的注意到对象的审美层,这是绘画欣赏中常出现的情况。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欣赏方法的指导,在选择美术作品时应力求贴近学生实际,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保障促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我监控与自我反思的习惯,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且有益的表达方式。如,他们会对着一片树叶,瞧上半天,告诉你叶片边缘的齿形,有怎样的规律,看起来很有节奏,告诉你叶脉看起来像是一棵树而且枝干对称;或者对着墙上班驳的水渍,脑海里天马行空地想象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样的表现让你觉得他们简直是成熟的欣赏者。因此,我们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看法,还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表达,让学生把握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使学生形成多元的审美观,久而久之,学生就具有了敏锐的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