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10篇(集合)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班教案篇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欣赏描写欢乐雨景的儿歌,体验下雨时小动物们的欢乐情绪。2.引导幼儿认知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惯。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和想像力。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活动准备课件、雨伞、头饰、蘑菇伞、花瓣伞、荷叶伞、小红伞。活动过程1.出示雨伞,引入活动。师: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伞是用来干什么的.呀?请小朋友看大屏幕,天气怎么样了?下雨了,滴答滴答,快到老师的伞下来避雨吧!雨伞真好,有了伞我们就淋不到雨了。2.观看课件,初步欣赏第一段诗歌:(1)出示蘑菇伞,师:小朋友看,这是一把什么伞呢?小朋友猜了对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吧。(2)播放课件,师:下雨了,滴答滴答,是谁打着一把蘑菇伞?下雨了,滴答滴答,是谁打着一把花瓣伞?下雨了,滴答滴答,是谁打这一把荷叶伞?下雨了,滴答滴答,是谁打着一把小红伞?(3)教师示范朗诵第一段诗歌。3.再次观看课件,欣赏第一段诗歌,初步学习分角色表演。(1)小朋友,你喜欢诗歌里的谁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可爱的小动物、小姑娘和漂亮的伞吧!(2)小朋友,你们愿意扮演诗歌里的小动物和小姑娘吗?(出示小兔头饰)下雨了,滴答滴答,小兔打着一把什么伞?(帮答对问题的幼儿戴上小兔头饰)依次出示蚂蚁、小鸡、小姑娘头饰并提出问题,帮答对问题的幼儿带上头饰。(3)组织部分幼儿表演诗歌,其余幼儿跟教师一起朗诵。4.观看课件欣赏第二段诗歌并学习表演。(1)为什么小兔、蚂蚁、小鸡、小姑娘下雨时要打着伞呢?(2)有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小动物不怕雨,淋着雨,真快活。快活是什么意思呀?哪些小动物不怕雨呢?(3)播放第二段课件,师:是谁呱呱呱的唱着歌,淋着雨,真快活?示范朗诵诗歌2—3遍。(4)组织幼儿分角色表演第二段诗歌。5.看课件完整跟诵诗歌。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诗歌里的小动物和小姑娘吗?让我们一起看着大屏幕来念一念诗歌吧!6.模仿诗歌里的小动物,到户外游戏。师:小朋友,我们学着诗歌里的小动物,出去做游戏吧!小班教案篇2活动意图:孩子们对泡泡充满了兴趣,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幼儿有兴趣的活动生成有价值的教育活动,由此设计了本活动《有趣的泡泡》。培养他们探索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活动目标:1.用小肌肉动作做细微事情。2.识别不同材料的不同作用。3.游戏中体验探索的快乐。4.会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活动准备:1.做好标记的糖、盐、洗衣粉、面粉、奶粉、面碱、洗涤剂、味精、醋、水等。2.小盘子、小碗、小勺、吸管等若干个。3.记录表(每组一张)。活动过程:一、识别猜测互动问题:①一共有多少种材料?你认识吗?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②它们能做些什么?二、选择清水和泡泡水进行对比的演示互动问题:①教师用吸管沾清水吹一下让小朋友观察有什么现象;再用另一根吸管沾有洗涤剂或洗衣粉的水吹一下会出现什么现象。②同样是水为什么有的可以吹出泡泡,有的吹不出泡泡呢?③你知道里面有什么材料吗?一起试一试。三、练习并做记录(记录表见附件1)互动问题:①哪种材料可以做出吹泡泡的材料呢?试一试。可不可以吹出泡泡?②还可以用什么材料?试一试!要求:每加一种材料时都要看清它的图案标志,在试验后是否能吹出泡泡在自己的那张表格里画上对号或叉。③注意不要代替孩子去做,可以用鼓励的语气,如:你的眼睛看得很准呀;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再仔细观察观察,你一定会有新发现的……)四、游戏“吹泡泡比赛”小朋友拿着自己勾兑成功的'泡泡水,进行吹泡泡比赛。五、书写实验报告让爸爸,妈妈帮助完成实验报告填写。活动建议:1.互动中,在提出每一个问题后,给孩子们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间,然后再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样有利于引发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愿望,保证孩子们进行有效的学习。2.实验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感受物体特征,在家也可以继续试验,加深孩子对课程的理解。3.材料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准备,也可以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准备。活动反思: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开放的理念,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动中对能力强的孩子给予肯定并鼓励的同时,要注意到能力较弱的孩子,也应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游戏、去获取知识。活动中幼儿很积极。小班教案篇3一、指导思想远足,即徒步远行的意思。它是一项积极的健身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调节学习气氛,又为幼儿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扩大接触认识社会的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