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现象剖析及对策.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现象剖析及对策.doc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现象剖析及对策.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现象剖析及对策洪泽县三河中心小学梁加胜摘要:目前,小学课堂上普遍存在着学生发言不积极的现象,且此种现象在农村小学高年级课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根据自己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经验对这一现象的原因从学生和老师两个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并从这些原因出发,探求出中小学课堂学生发言不积极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关键词:小学课堂;发言不积极;解决方法与对策;从教以来,常常听到这样的感慨:学生越大,年级越高,课堂发言越不积极。从我在课堂中的体验,发现也确实如此。在农村小学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感觉课堂成了老师和个别学生的“舞台”,而更多的学生则成了“观摩者”。针对这种现象,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结果谈谈自己的认识。一、原因分析1、学生有羞涩心理,回答问题有所顾虑。小学生升到高年级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都和低年级有很大的变化,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当然也希望课堂中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调查中,这一现象是学生不爱发言原因之一,而且相对集中。12名学生(占总人数的28%)是因为害羞而不愿回答;10名学生(占总人数的23%)是因为怕被老师否定而不敢举手。有的老师教学语言很随意,学生答错时缺乏耐心,往往简单的一句话“这么简单的问题却不会回答,坐下吧,谁会回答?”殊不知这样的语言大大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长此以往,使他们逐渐失去了举手发言的勇气。2、学生性格胆怯而不敢回答。学生的性格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天生胆小,怯懦的性格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调查显示:7名学生(占总人数的16%)是因为惧怕老师而不发言,在这7名学生中有4名为女同学。3、怕被冷落而没动力回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不难发现有些老师为了保证在课内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叫一些回答问题“准确率”较高的学生发言,认为这样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事实上长期以来老师的教学对象只限于个别学生,而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而且一些成绩处于下层的学生就有了一种心理:即使我举手老师也不会叫我,这使得一大部分学生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不愿回答。调查显示:9名学生(占总人数的21%)因为怕被老师冷落而不愿回答,因而在课堂上多了一些习惯倾听的学生。4、思考时间少,来不及回答。曾有项研究表明,成年人等候的耐心通常不超过一秒,而这么短的时间对孩子来说根本来不及思考,而当等待时间增加到三秒以上,孩子的回答往往更完整甚至带有创造性。调查显示:有8名学生(占总人数的19%)是因为问题没有想好而没有发言。5、老师的问题空泛且难度大,对学生启而不发。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但问题过难,会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思考,加之现在的文本内容离学生的生活体验较远,如果老师课堂上不做铺垫性介绍,让学生凭空想象问题,这对学生来说只能是望洋兴叹。二、针对存在的情况,解决的方法及对策1、晓之以理,培养学生的发言品质。学生间的嘲笑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发言勇气,这个道理高年级的学生都能明白。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品质。这种品质指的是发言者语言礼貌、态度大方,倾听者能虚心地学习和友好地帮助。作为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发言品质优秀的标准。如发言者的发言是给教师和同学们听的,所以声音应该响亮些,说话的速度要适中;同学发言时,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倾听,这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同学发言时应避免“哎、呀”等埋怨声。2、创设和谐环境,给学生以畅所欲言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自由参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双方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盛、思维活跃,他们才敢想、敢问、敢说,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在真正操作上老师要力求做到:(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老师的亲切当作一种鼓励,从中感到温暖,缩短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满足。(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才能,尊重学生,师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课堂中老师也只是一个参与者,并起着积极引导作用。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用“铁杵磨成针”的耐心和幸勤细致的工作态度教会他们学习,决不可因一时效甚微便枉下“朽木不可雕”的结论。(3)民主评价学生。老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3、提问注意分层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老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适时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