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第三模块离骚(节选).ppt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M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第三模块离骚(节选).ppt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第三模块离骚(节选).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模块殉道者之歌离骚(节选)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赏析】诗人围绕一个“怨”字,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诗句,抒发了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诗以沅湘开篇,既是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何似?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广,错综成文而回环婉曲。结尾两句化用屈原《九歌》和《招魂》中的名句,点明季节、时间和景色,再加上“萧萧”这一叠词的运用,更觉幽怨不尽,情伤无限。【思考】请赏析结尾两句的妙处。【提示】画线句子为思考答案。基础自主学案“锡”同“赐”,赐予形容词,美好的“道”同“导”,引导名词用作动词,取名把……当做六、文言句式①恐年岁之不吾与_______________②肇锡余以嘉名________________七、名句默写①___________________,又重之以修能。②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__。③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八、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出身贵族,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任,位至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后被怀王疏远,又被顷襄王放逐。后因秦兵攻破楚国郢都,屈原在悲愤绝望中自沉汨罗江。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用楚辞的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创造了“骚体诗”,又称“楚辞体”。其作品还有《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23篇。2.资料链接骚体诗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至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奸臣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耐,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九、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这是父亲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屈原之所以强调自己的身份高贵、先天禀赋及“修能”,还源于他“美政”的政治理想。“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自己是圣君的后裔,有做贤相的才能,是实现“美政”的人才。2.《离骚》中,诗人常以香草、美人作比,有什么好处?【提示】屈原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君王以及政治思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在某一事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运用广泛,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如: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作者对这些美好事物不只是停留在客观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融入其中,通过美好的事物来体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和不悔的斗志。3.“兮”字在诗中有哪些作用?【提示】“兮”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用在句中,表延长声音;用在句间,表语意未完;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节选部分看,均用在句间,表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从句式角度看,本诗打破了《诗经》的那种以四言诗为主的限制,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能力。4.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在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名师点拨】面对现实,诗人非常焦虑:“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对一心报国的志士而言,最令人担忧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质和超凡的才能献给国家!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