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记叙文考点及对策邓州市孟楼一初中周建敏考点解读现代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是中考的攻坚战,是语文试卷考查的重点,也是拉开成绩档次的“试纸”针对。记叙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查学生在词语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如河南省近几年的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从内容、体裁上看,多选叙事散文,如《六个馒头》、《梨一样的苹果》《前方遭遇塌方》《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也有游记,如《漓江情韵》。其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也有描写、抒情和议论。语言风格大多质朴无华,有的文笔优美。从命题角度看,逐年接近上述五项要求。其他省市,有的命题老师选取小说之类的叙事性文学作品作为“记叙文”命题材料,也大都从上述五个方面来设计试题。由此可见,中考记叙文阅读命题已逐渐完成了由考查知识向考察能力的转型。记叙文的考点不是知识,而是阅读能力。具体来说,记叙文阅读的考点和命题形式大致有:1.“整体理解”:概括主要内容、情节,捕捉人物活动场面,寻找情感、态度变化轨迹。2.“词句品析”:品析词句妙处,理解语句含义,分析词句、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3.“表现手法”:指明表现手法,要求找出例句,分析作用;不指明表现手法,要求分析某些句子、段落的作用;要求分析全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4.“人物形象”:直接分析人物性格,描述主要人物的形象。5.“开放拓展”:这类试题的特点是既自由开放,又有适当的限1制。解题时要依托文本,把握题目的方向,注意答题角度。得分技巧词语理解要依据语言环境,不能就词解词;文意把握要根据上下文,瞻前顾后;要点概括要言简意赅,力求简洁;内容探究要紧扣文本,不能天马行空;作品感受要突出重点,表达真情实感。问题对策下面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常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一、审题不准――认真审清题意1.细读题目内容,不放过一字一词。考场上的时间有限,因此不少考生在考试时往往有紧张心理,总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答好最多的题目。而这一情绪往往会导致考生在审题时“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大致浏览后就答题。例如考试过程中好多学生把两问的题,只答一问。2.细读题目内容,圈定关键性词句。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标示着对答案的要求,也暗示着答题的内容。仔细分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找出题目的主干语,抓住关键词语,由此找准答题的方向是解答每道阅读题至关重要的步骤。用一初中马老师的话:“顺沟持……”另外,这样也容易让学生答题规范、完整。二、答非所问――掌握常用术语如果说“审题不清”的毛病是“瞄错靶心”的话,那么“答非所问”的毛病就属“上错子弹”了,如一模考试中《带着感激上路》第⑨题问运用了哪一种记叙方式,考生把它答成表达方式;第⑧题问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考生把它答成修辞方法。诸如此类,由于装错“子弹”导致离题十万八千里。因此,为避免这“答非所问”的错误,我们只有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才能命中答题2的“靶心”。由此,我搜集梳理了中考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能在复习中把这些名词术语熟记于心,就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在考场上“有的放矢”。1.表达方式:常用的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反问、借代、双关等。3.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4.描写方法:(1)从描写角度分:①.正面描写;②侧面描写。(2)从描写对象分:①.景物描写②.人物描写,包含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5.表现技法(写作特点):悬念、巧合、夸张、象征、抑扬、对比、侧面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跌宕起伏、伏笔照应、卒章显志、误会、联想、想象、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景物渲染、讽刺等。6.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等。常用的表述词有形象生动、清新优美、朴实自然、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凑感强、幽默风趣、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等。7.语段作用:回答文章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吸引读者、交代要点、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承上启下)、铺垫、伏笔、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8.品味语句:有的明确指定了从什么角度品味句子;对没有指定角度的语句品味,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①.含义上,抓住句子中3的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及语境揭示词语的深刻含义。②.字词上,品析富有变现力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中心词前的修饰、限制成分等。③修辞上,说出运用的修辞手法,并指出它的作用。④.技法上,从表现手法(写作特点)的角度,说出运用的表现技法,并指出它的作用。⑤.作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