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1.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ppt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太湖流域是全国城市群最为集中、经济最为发达、社会生产力最为活跃的核心区域之一面积:占全国0.38%人口:占全国3.5%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11.7%财政收入:占全国21%多年平均降雨量1096.9mm地表水资源量65.6亿m3水资源总量71.5亿m3江苏省太湖地区多年平均雨量1096.9mm其中汛期(5~9月)占年雨量的61.3%最大、最小年雨量的比值是2.71太湖湖体水质总体综合评价为劣Ⅴ类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平均均值浓度值与类别分别为8.92mg/L(Ⅰ类)、0.23(Ⅱ类)、2.01(劣Ⅴ)类、0.066(Ⅳ类),各水质参数的浓度值分别比2004年的降低1.00%、19.9%、80.5%、30.5%、40.4%太湖湖西、竺山湖、梅梁湖、贡湖、东太湖湖体水质分别为劣Ⅴ类、劣Ⅴ类、劣Ⅴ类、劣Ⅴ类、Ⅲ类。根据2011年太湖水源地监测资料分析太湖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湖泛”(亦称黑水团或污水团)是指湖泊富营养化水体在藻类大量暴发、积聚和死亡后,在适宜的气象、水文条件下,与底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产生生化反应,释放硫化物、甲烷和二甲基三硫等硫醚类物质,形成褐黑色伴有恶臭的“黑水团”,从而导致水体水质迅速恶化、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的现象。“湖泛”表象颜色:湖泛水体浑浊,颜色为浆褐色,与非湖泛水体有清晰的界限气味:似下水道恶臭和硫化氢的气味湖水面:时有气泡冒出死鱼类型:主要以湖鳅为主原因初步分析太湖水体20世纪60年代属Ⅰ~Ⅱ类,70年代发展至Ⅱ类,80年代初平均为Ⅱ~Ⅲ类,80年代末则全面进入Ⅲ类、局部Ⅳ和Ⅴ类,90年代中期平均已达Ⅳ类、1/3湖区为Ⅴ类,表现为平均每10年左右水质下降一个级别,近10多年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实践证明:调水引流是维护太湖生态水位,加强水体流动,增加湖体水环境容量,保障水源地供水安全,乃至控制蓝藻和“湖泛”生态危害的有效措施。太湖淤积较为严重底泥总量19.12亿m3以淤泥和流泥为主二是割断了“湖泛”发生的生物链,竺山湖区大面积“湖泛”现象至今基本没有出现。三是降低了蓝藻发生强度,据监测,清出的流泥中叶绿素a含量约为20~80g/吨,每清除1吨流泥相当于打捞出近0.6吨蓝藻,对降低蓝藻发生强度具有重要作用。(四)加大控源截污力度(五)强化蓝藻打捞处置打捞蓝藻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进程。推动新建的5座藻水分离站已全部投入运行,大部分打捞蓝藻可进入藻水分离站处置,实现资源化利用。蓝藻打捞是目前最为环保的直接从水中取出氮、磷营养物质的治理手段。根据相关专家测算,若从湖中打捞蓝藻60万吨。相当于从水体中清除60吨磷和300吨氮等污染物。(六)认真做好“湖泛”防控二是对“湖泛”成因和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和咨询。并多次与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省气象局等部门开展会商,研究改进巡查监测方法,提高“湖泛”预警防控能力。(七)加快扩大引江济太工程坚持每天对太湖湖区、调水引流沿线、环太湖入湖河流和太湖地区饮用水源地的80多个监测点开展监测。监测项目:水量、水质、藻密度和水体黑臭状况1入湖河道污染源治理是关键谢谢大家!